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警方执法告知第一单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6:00 北京青年报

  “第一单”是一张《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逾期告知单》供图/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8月2日电 8月1日,江苏警方六项执法告知服务制度正式实施。实施当日,现代快报记者前往南京车管所、南京市邮政局等处实地采访。1日中午12点38分,江苏省第一位收到告知单的市民前往交管局接受处理。

  1日凌晨2点59分:首批9900余条告知数据产生

  “系统更新后,首批符合告知服务的数据在凌晨开始产生!”南京车管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日是江苏省执法告知服务制度正式实施的第一天,为做好相关工作,车管所作为该项工作的“第一关”,大部分科室的工作人员从前天晚上便守候在电脑前等待数据生成,1日凌晨2点59分,首批符合执法告知服务情况的9900余条数据显示出来。

  这些数据生成后,车管所民警在进行必要核实后,开始将数据向南京市邮政局传送。“至上午8点多钟,全部数据都传到了我们这边!”南京邮政函件局副局长华飞告诉记者。

  按照预先做好的预案,函件局工作人员迅速启动紧急程序赶制信封和有关告知通知单。据介绍,因为此类挂号信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邮政部门在按照正常分拣投递的前提下,将对因地址不详或变更而形成的部分退信进行二次投递,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将执法内容告知当事人。

  上午9点:江苏告知“第一单”产生

  1日上午9点,经过分拣制作,江苏警方执法告知第一单正式产生。“第一单”是一张《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逾期告知单》,车号为“苏A25020”,该车是南京同力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一辆跃进货车。因该车已经超过检验有效期,交管部门提醒该车所属单位尽快进行检验。

  交管部门表示,根据有关规定,驾驶未经检验合格的机动车上路行驶的,交管部门将扣留该车并对驾驶人处以200元罚款。考虑到“第一单”的特殊意义,邮政和交管部门联合对该挂号信函进行了跟踪回访,至上午11点30分许,该告知单被邮递员送到了南京同力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内。

  “想不到这么快!”接到信函的南京同力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全保卫处徐小三处长感到很吃惊。面对众多前去采访的记者,徐小三表示警方此举给他们提了个醒,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至1日中午12点38分,徐小三携带相关证件前往交管部门办理审验手续。

  上午10点:现场“临界告知单”提醒的哥

  在邮政部门紧张进行挂号信函分拣投递的同时,交管部门的现场执法告知方式也在进行中。

  1日上午10点,记者随同南京交警一大队民警在北京东路执勤时,一名未系安全带的的哥被拦了下来。

  “对不起,请出示您的驾驶证!”执勤交警拿到驾驶员杜某的驾驶证后,当即用电台方式对其进行网上查找,结果发现驾驶员杜某的扣分已经达到10分,连同此次未系安全带要扣1分,杜某在同一个记分周期内的累计记分已经达到11分。

  按照新的告知服务制度,执勤交警当即在《交通违章处罚单》上注明“您的累计记分已经达到11分,敬请文明驾车,特此告知!”看到交警注明的这段话,杜某倒吸一口冷气,“还有1分啊,下次可真要谨慎驾车了!”

  晚上7点:全省发出告知信函3.4万余封

  截至1日晚7点记者发稿时,执法告知制度实施首日,南京交管部门共发出挂号信函9900余封,现场执法告知47起;苏州警方发出2000余封执法告知信函;全省交管部门当天共发出执法告知挂号信函3.4万余封。

  如此多的信函在同一天发出,民警和邮政工作人员连称“吃不消”。“从昨晚到现在,还一直没有闲下来!”南京车管所一位民警告诉记者,9900多个数据在几个小时时间里产生后,他们必须当场进行核对分拣,并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邮政部门,“那么多的数据在电脑上不停跳动,看得眼睛都花了”。

  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邮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在正式投递前,我们首先对公安机关所提供名址的邮编进行机器和人工双重检验,再由邮政投递人员对所投名址进行人工检验,对于无法核实的,邮政部门还要通过11185电子声讯系统再次进行查询核实!”华飞希望,相关当事人要及时核对和变更地址等信息,这样才能保证快捷安全投递。

  南京车管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执法告知制度实施前,交管部门曾以多种形式发布公告,提醒相关当事人和单位及时到车管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变更,但至今为止,主动变更的仍然不多。因此,车管部门再次进行提醒,请相关当事人和单位尽快对相关信息进行变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