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于天放惊心动魄的“牢门脱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6:47 东北新闻网

  提起哈尔滨的抗日将领于天放,许多年轻人很陌生,记者在哈尔滨的大街上随机询问了近百个年轻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能说出他的事迹。而那个惊心动魄的牢门脱险故事同样也是鲜为人知。呜呼,哀哉!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那些为了民族解放和自由不惧日寇蹂躏的抗联英雄们,他们在艰苦斗争中与日寇进行殊死的搏斗,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囹圄中,依然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地冲破敌人的牢笼,他们的这种精神可歌可泣,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忘却!

  父亲在我心目中是最伟大的

  于天放的儿子于绍雄现在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工作,是一名出色的医生。谈到父亲,于绍雄很自豪,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于绍雄介绍说,父亲于天放是呼兰人,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共产党并任清华党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父亲于天放毅然弃笔从戎,被党派到东北地区进行抗日武装斗争。1932年5月,于天放回巴彦县同张甲洲(时任北平市委代理书记)一起组织了打响中共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巴彦游击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1933年,父亲被省委派到齐齐哈尔组建“龙江特支”并任书记,此后他一直从事抗击日寇的革命工作。

  说起牢门脱险的故事,于绍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人倚靠在一个房子的窗户旁。于绍雄介绍说,这张照片是父亲于天放1946年7月12日在北安日寇监狱越狱1周年之际拍的。照片是当时采访父亲的著名作家刘白羽拍摄的,背景即为越狱的窗口,牢门脱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房子里。于绍雄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牢门脱险的故事。

  在狱中受尽了折磨

  1944年,在东北战场上,只有父亲于天放领导的三路军留守部队同日寇进行浴血奋战。抗战期间,于天放征战白山黑水之间,声名显赫,让日寇恨之入骨。日本鬼子当时悬赏,抓住于天放每人赏伪币5000元及若干布匹等。当年12月,父亲于天放在绥棱县宋万金屯(今天放村)检查救国会工作时,因特务告密被日寇逮捕,当时被押在庆安县的留置场(监狱)。1945年1月上旬,于天放被转到北安的伪监察厅特务分室关押。人们都管特务分室叫“阎王殿”,特务分室里从“事务官”(主审的人)到火夫、杂役,清一色的都是日本人。抓人、杀人、审讯、拷打都是在夜里进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务分管室内鞭笞声、歇斯底里的叫喊声、怒骂声回荡在整个监狱里,声音特别凄惨,里面受刑的都是中国人。(黑龙江晨报)[编辑: 孙鹏]1

  在于天放刚被抓进监狱时,日本鬼子想收买他。日寇的高官假装殷勤来监狱“探访”,问他“冷不冷”“生活好不好”有时候还故意把看守“训斥”一顿。伙食也比别人的特殊,有肉和白面馒头吃。于天放暗想先吃饱肚子,养好身体,有了力气,才好对付日本鬼子。在狱中,于天放对党、对军队、对地方的救国组织一字不提,或故意胡说乱道一通。最后日本鬼子狰狞的面孔完全暴露出来,他们对于天放动刑了,先是打手板、鞭背,继而是灌凉水、“吃红枣”(用烧红的铁棍烙皮肤)、电刑……据于绍雄早年听其父亲于天放回忆说,当时父亲受到电击后,强烈的电流震颤整个身体都很僵硬,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残。最难挺的是灌辣椒水,当时眼睛、鼻子被辣得通红,全身剧烈疼痛,而且口鼻处直往外冒血。一个多月,日本鬼子把所有的刑罚都给他用过了。于绍雄曾问过父亲,不疼吗?于天放说,怎么会不疼呢,但跟党的机密、党的工作比起来,这些痛都算不了什么!面对日寇凶残的威逼利诱,于天放以其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周密而细致的越狱准备

  于天放虽然身在坚固黑暗的监狱中,受尽了日本鬼子的折磨,每到最艰难的时候,于天放就回忆党的嘱托:“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只有两条道,不是胜利就是死亡。”他坚定决心,决定逃出魔笼继续战斗。

  在戒备森严的监狱中,于天放秘密地准备越狱。手无寸铁,如何能在越狱中制服敌人,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监狱中是不准许有武器的,尤其是致命的武器。日本鬼子为了防止“犯人”自杀,连裤腰带都收走了。在于天放住的牢房中,有苏联式的“别拉气”(火炉子)。于天放发现,火炉子上有一个掏灰用的小铁门,铁门上有个铁轴,趁看守不在,于天放将它卸了下来,掂量一下,足足有半斤重,假如用力打击头部要害,可以将人打昏迷。(黑龙江晨报)[编辑: 孙鹏]

  2

  有了武器后,于天放开始进一步准备。当时于天放所在监狱的看守分三班倒,每班有两个人。晚班看守时间是一昼夜,看守一般都在监房里睡觉,有的时候只留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于天放发现,日本警卫石丸兼政当看守多年,对工作比较厌烦,非常懒散。另一个日本警卫津村政夫,常和“犯人”谈话,伪装和善,而且警惕性较差。他俩当班比较容易混出去。就算没有看守,倘若没有打开监狱门的钥匙,也是白费工夫。于天放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看守们时常将钥匙放在对着二号监狱的办公桌上,晚上通常放在他们的右衣兜里。做好一切越狱的准备工作后,于天放开始策划最佳越狱时机。

  7月的一天,于天放所在的监狱来了一个新犯人,他就是抗联第二路军的赵忠良。于天放将越狱的计划和准备悄悄地和赵忠良进行了商量,两个人一拍即和。

  于天放越狱前曾写古诗一首,留于监狱内: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载抗战破万难。行动失慎遭逮捕,中国男儿入牢监。威迫利诱逼降策,救亡信念铁石坚。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笼虎归山。可见他当时已经做好了越狱的准备工作。

  机智与勇敢地成功越狱

  1945年7月11日,监狱刚开过晚饭,于天放就盼着快点到晚上9点钟放风的时间。懒散的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始终没来巡视。眼看到半夜12点了,日本看守还没有来让“犯人”放风,于天放的心里十分焦急,他担心今天如果不越狱,恐怕就有暴露的危险。次日凌晨1点钟,日本看守石丸兼政来了,睡眼惺忪地伸着脖子向监房问:“有没有大便的?”于天放赶紧说:“我要去。”随后于天放走出了牢门,而此时赵忠良也要求上厕所。(黑龙江晨报)[编辑: 孙鹏]

  3

  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倚在办公室的桌子旁打瞌睡。好机会!于天放悄悄拿出准备好的炉门铁轴,狠狠地朝他头上砸去,只听砰的一声,可惜没有打到致命的地方,日本看守石丸兼政跳了起来。此时赵忠良也冲上前来,三个人扭打在一起,翻上翻下,拼命厮打,足有二十多分钟。隔壁就是监狱其他日本兵的休息室,如果被惊醒,后果将十分严重。于天放怕对方呼救,急忙用手捂住了石丸兼政的嘴,不让他叫出声,同时用另一只手使劲地掐住他的脖子,赵忠良拿铁轴使劲敲打石丸兼政的头,最后石丸兼政的脑袋成了一个血葫芦,哼一声后就咽气了。于天放急忙从他的衣兜里翻出了钥匙,两个人成功越狱。

  日本人逼迫十万百姓同搜捕

  于天放成功越狱后,北安的日本警察厅大为震惊,他们气极败坏。“满洲国”报纸惊呼:“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日本警察厅立即悬重赏捉拿于天放,并组织了各县的军警,大肆搜捕。日本鬼子逼迫数十万中国老百姓“拉大网”搜寻,谁要隐藏,全村诛灭。

  据后来于天放回忆说,他越狱的第二天,北安县城实行了戒严,四门加岗,街上到处都是军警,而且挨门挨户进行搜查。日本军官下令,如果日本士兵谁能够搜到于天放,谁就会连升两级,而且还会有奖赏。日本兵和汉奸、特务、以及效忠日本的伪警察们,挖空心思地进行搜查,当时在北安的大地上,每个地垄沟都有人进行搜查,而且不分昼夜。这是日寇在“八·一五”前夕对东北抗联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行动。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爱国的父老乡亲有的冒着生命危险,瞒着日寇给父亲送饭吃,有的把于天放秘密放走,有的假意替日军搜索。有一位海伦县的老伯说:“若抓住于天放,我宁愿替他去死……”北安当地老百姓对日本人十分痛恨,他们假装搜查,暗地里探听消息,时时刻刻在担心于天放的安危。北安县自民乡刘家窝棚的刘二嫂、刘国祯等九名群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于天放,使于天放成功地逃脱日本鬼子的搜查。于天放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之所以能够脱险,完全是党的力量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帮助,我感谢老百姓。”

  作家刘白羽采访于天放越狱的经历后曾写道:“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听了真使人兴奋、感动。说完,于将军就领着我去参观他逃跑的监狱。他随走随指点那阴暗潮湿的单身房、那廊道、那重重的铁门,以及那最后击破的窗户。我听着,我望着他微红的脸,他如同穿过惊涛骇浪的巨船,他兴奋但他十分沉静,他几乎足有一种气魄可击退一切逆风暴雨,因为他是那样沉静。”

  于天放就是这样一位黑土地上涌现出来的中华优秀儿女,他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乃至沦陷区从日寇监狱中越狱脱险的我军惟一的高级指挥员,他的经历是东北抗联在东北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最有力的证明。

  于天放简介

  于天放1908~1967原名于九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1931年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平市委清华支部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特派员、满洲省委龙江特派支部书记、东北抗联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抗联三路军三、六支队政委、三路军总指挥部军政特派员。抗战胜利后任中长铁路护路总监、黑龙江省参议会议长、东北民主联军黑龙江军区政委、副司令员、东北军区黑龙江军事部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兼哈尔滨师范学院院长、牡丹江地委第二书记兼专署专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兼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晨报)[编辑: 孙鹏]

  4(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