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广西河池:昔日“卫星”县的科学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9:30 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8月3日电 记者张周来、张华

  在黔桂交界地带,有一个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特殊的历史年代,这里曾因放出一颗超大的“卫星”而名声大噪:1958年夏粮成熟时节,当地爆出了水稻“亩产超过13万斤”的大新闻。

  1948年出生的老教师欧科一,至今对“放卫星”事件记忆犹新:“人们把十多块水田里即将成熟的稻子全部移栽到一起,密密匝匝的禾苗即使小孩在上面爬来爬去也不会倒下。为防止稻子因闷热变黄,人们还用上了鼓风机。经过重复过秤,最后算下来亩产超过13万斤。”

  脱离实际、荒谬绝伦的浮夸风,使环江在一个正常年景里出现饥荒,群众深受其害。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历史伤疤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县委书记韦胜红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发展不是吹出来的,不实事求是、不真抓实干,就会犯错误。”

  在曾经放出“卫星”的水稻主产区思恩镇,全镇6.4万亩耕地如今绝大部分不再种粮食。调产后,甘蔗面积超过2.6万亩,蚕桑面积8000多亩,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品种,很多水田种上了西红柿等特色蔬菜。

  “以前两季水稻加起来,亩产也不过1200斤。现在品种、管理跟上了,只种一季,亩产就能达到800斤以上。”思恩镇镇长黄春兰说。

  近年来,环江县立足自身条件,真抓实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三大进步:

  科学移民见到成效。人少地多的环江县一共接受了外县6万多“生态移民”。为防止造成新的移民贫困,1996年开始,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始在环江实施为期8年的异地扶贫科技开发研究与示范工程,目前垦福移民迁入区人均纯收入已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03年的2500元。环江县副县长曾馥平说:“实践证明,科学开发可以实现移得出来、安置得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海引来金凤凰。2002年,县里提出发展10万亩速生丰产林,当时有人怀疑“是不是又要放‘卫星’”。但两年过去后,环江的速生丰产林达到了21万亩,很多荒山如今郁郁葱葱。目前,一个投资3000万元、年产5万立方米的人造板厂已经通过试产。

  县域经济大提速。过去环江产业结构单一,县里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甘蔗、蚕桑和速生丰产林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结合这些资源大力发展蔗糖、林产、食品、能源、桑蚕等多种加工业,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环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片面追求引资额。2004年,环江县曾考虑引进香港某公司的电解锌项目,计划投资2.4亿元,这对当地可是一个大项目。但是,这个项目至今没动工,主要原因就是环境影响评价没能通过。

  县委书记韦胜红说:“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境和资源。通过科学发展建设金山银山,通过生态建设培育绿水青山,这才是我们的工作思路。”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