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病死猪交易屡禁不止 官员专家带头吃猪肉成效并不显著(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09:34 南方都市报

  疫情暴露软肋

  “川猪要走出国门,先得改变千百年来传统家庭养殖方式”

  孙素清成为资阳龙头企业的老总,是1999年年初的事。当时,在佳木斯鹅绒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孙素清上了佳木斯电视台,恰好被时任资阳市市委书记的郭云放看到。经过一番
劝说,孙素清决定回到家乡资阳创业,最终,她以442万元的价格买下肉联厂,改名为四海公司。

  1999年7月3日,孙的肉联厂开始宰杀生猪。那时,正是四川生猪产业遭受最严重打击的时候,生猪的价格仅为1.6元/斤。好多人把老母猪都赶着杀了,资阳市除了两三个肉联厂以外,几乎全部倒闭。

  孙素清决定做自己擅长的外贸生意,向香港、日本以及周遍一些邻国输送猪肉。“做外贸生意时,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猪肉的质量要求特别严格。”而当时,四海公司没有自己的养殖场,而是直接从当地百姓手里直接订购,问题很快就出现了,一些病死猪以及成色不好的猪都纷纷购进,成了孙素清最头疼的事情。

  “四川的猪要走出国门,必须先得改变这种千百年来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家庭养殖与现代养殖场的区别在于,饲养规模小,小农经济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需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对优良品种及新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困难,周期也较长。标准化程度差,卫生指标难控制,也影响到畜产品加工。一个很直接的差别是,养殖场要求的是洋杂交品种猪而传统的农户还是在喂养本地土杂猪。”

  如今的四海集团已经筑建了自己的供应渠道,它的猪源主要来自由商检局认定的198个备案猪场、实行标准化养殖的48个养猪家园和生猪养殖大户。该公司已经成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示范标本。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出口创汇1989万美元,成为四川省最大的生猪加工出口企业。

  梳理四海公司发展的轨迹,这是一条与四川传统家庭养殖迥然不同的两条路。资阳市防疫站站长陈刚说,在四川的生猪养殖,基本上以农民家庭养殖为主,“四川有句老话,‘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农民每家每户都有田地,有了剩余的粮食,用来喂猪;猪粪可以供肥;养猪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大规模养殖只占10%左右。像四海这种农业生产化高度集中的大型生猪加工企业就更少了。”

  传统家庭养殖的弊端在此次疫情中暴露无遗。在对“人-猪链球菌”感染者的调查中发现:这些病、死猪均来自养殖卫生条件较差的散养户,大型、规模化的养猪场和专业养猪大户没有发现生猪感染。另外,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患者也均为农民,发病前都有非法私自宰杀、加工病死猪的经历。卫生部专家组专家分析说,这种致死人命的猪病,起因是喂养猪的环境太不卫生,猪的防疫保健措施几乎等于零,然后才是人的保健防疫意识和措施问题。  

  “川猪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在数量上,”陈刚分析说,“实际上,质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农民养猪不是全部追逐经济利益,而是消耗剩余粮食和积肥,所以对于猪的环境卫生几乎是个盲点。”

  在四川农村,农户家的猪圈,一般都是光线昏暗,不通风,很闷热,气味也很大。而且在这样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主人也一直是没有任何防护甚至光脚在猪圈里行走。

  “川猪需要大换血”

  新希望集团人士认为,川猪品种改良至少需要20年时间

  “养猪还要看什么品种吗?”资阳市沿江镇马安村11组村民张辉金说,他身后的猪圈里关着两头来不及出栏的生猪,他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

  “川猪要进行一次大换血,从品种上改良。”四川省新希望集团投资发展管理部、高级项目经理夏玉洪认为,川猪应该由传统的自产自销的食用猪类型转化为行销国内外的商品猪。

  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中国每年竟还从美国进口几万吨猪肉。中国内地猪肉第一大出口地是香港,第二大出口地也不过是朝鲜。中国猪死亡率比外国猪高,出栏率比外国猪低,瘦肉率和健康度也都不如发达国家。

  在中国承诺猪肉进口关税下调12%的前提下,作为四川省出口肉食品第一大户和全国最著名的饲料集团,合作培养川猪品种,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据新希望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川猪品种改良至少需要20年时间,但合作项目在明年年初将正式实施。

  然而,在以分散型、家庭养殖为主的现状面前,改良川猪品种计划能否有效消除川猪的信誉危机?资阳市防疫站站长陈刚谈到,改良品种是复兴川猪的一个必然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就目前四川农村家庭养殖现状而言,川猪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种问题,而是生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系列问题。譬如,人性化改善猪的生长环境;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建立安全卫生的加工和销售渠道;提供有效的市场指导的市场信息;以及健全一个尽职尽责的基层防疫体系。

  一个先例是,70年代末,川猪为了改良品种,以长白猪为父本,本地猪为母本,杂交出土二杂品种,随即在四川农村轰轰烈烈推广。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已经在四川本土覆盖率为90%的土二杂,并没有消除世人对川猪肉质差的印象,反而沦为此次猪链球菌疫情的主要载体。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若干年后,重蹈覆辙的川猪很难再为世人送上一盘放心肉。”陈刚感叹道。

  -素描

  “我不养猪,怎么生活?”

  一个资阳农村养猪人家的样本

  孙传有的家是个300平方米的四合院,住着5个人、3只猫、1条狗,以及6头母猪和两窝一共32只小猪崽。孙今年38岁,是两个小孩的父亲,妻子2年前跟他离婚。跟村中所有失地的村民一样,养猪是支撑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

  这里是资阳市雁江区书台村,距离城区6公里左右,爬上房顶,可以看到城市向外触伸的建筑工地。当地村民的水田全被政府征收了,每人只分得5分旱地。旱地都种着玉米和红薯,收成好的年头,可收获玉米2000斤,红薯上万斤。但这些一般不给人食用,而是用来喂猪,村民们自己吃的大米则要到城里去买。

  “女儿今年14岁,在资阳一中读初二,儿子9岁,读小学三年级,两个小家伙的花费一年加起来在4500多块钱左右。”孙传有核算着家庭收支,去年,两头母猪下了4窝猪崽,价钱也卖到了4元/斤,谁知祸从天降,一次竟死了两窝,共20多只。每一只都有20多斤,孙传有心疼得不行,在62岁的老母亲面前捶胸顿足:“怎么不死人啊?”结果,去年一年的收入为2500元,孙传有算计着还亏了4000多元。这些还没算上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

  在这个四合院里,东边三间房子住着主人们,沿着墙角用砖头垒起6个大小不一的猪圈,是6头黑色母猪的栖身之所。顶由茅草搭建而成,黑糊糊的,猪粪从墙角渗透出来,流了一地,老远便可闻到臭味。一窝刚出生不到1个月的15只小猪崽在走廊上晒太阳,成群结队跑动,时而闯进主人的领地,在走廊上撒满了小蹄子印记。院子中间斜放着一辆木板车,红薯藤散了满地。角落里四处都是猪的粪便,以及玉米壳。一条强壮的黄狗被链子锁在院子东角,始终瞪着眼看着院子动静。

  从3天前开始,每个猪圈的右上角都贴了一张“已消毒”的白纸条,当地村干部每天都派人来喷消毒粉。孙传有觉得这毫无用处,“每窝猪崽子,都要死三分之一左右,这很正常。去年资阳这边流行一种咳嗽病,小猪咳咳喘喘,就是不死。吃了也不长身子,结果一出栏,比平常要多喂20%的苞谷粉。”在猪崽子刚生下来后,他都要帮这群小家伙注射抵抗肺炎、肝炎、猪瘟的疫苗,一般可以保持6个月,养到了50多斤,就可以出栏了。至于母猪的防治,根本没去管它。孙传有解释,这就是土杂猪的优点,“我们这里80%的都养土杂猪,成本低,也不用喂精饲料,随便什么藤藤草草就可以养活”。

  孙传有进猪圈喂食从来都是赤脚,他从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多少年来都这样过了,要出事早就出了。出栏后的猪崽子全都销给表兄贺永江,他是村里的养猪专业户。孙传有说,他也想办个养猪场,计划明年生8窝猪崽子,全部留着自己养。但去了三次国土局,土地产权证都没办下来。

  “村上干部讲了,养猪我们支持,但要办产权证就没有,这边开发商一来,你的养猪场跟一般的土地一样按照20-30元/平方米征收。”

  “我不养猪怎么生活,田地都没有了,就算亏本也要养。”孙传有说,对于生猪市场的行情,他几乎一无所知,但他却坚定认为,“贷款也要养起来,以后价格总会上涨,总有点赚头”。采写/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龙志

[上一页] [1] [2]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