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网上交锋 全国最小大学生张炘炀再度“露脸”(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16:05 东北新闻网
  网上交锋 神童制造者遭“炮轰”

  沈阳街头调查 95%家长愿培育神童

  造神公式

  “中学生活=学习+睡觉;大学生活=看书+发呆。”此前,神童王思涵接受媒体采访用两个数学等式来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特殊学习生活,“我不后悔自己的这种成长方式,因为后悔也没有用了……”
网上交锋全国最小大学生张炘炀再度“露脸”(图)
造神准则

  一代神童以出家收场,宁铂这样回忆自己的生活:“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

  媒体评说

  “神童”即使智力如何超常,从本质上看,“神童”仍然只是一个儿童,靠着天资聪颖他们能够“浓缩”普通孩子的学习过程,但一个人的心理、情感却不能“速成”,无法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 沈阳今报 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1

  阅前解析

  【超常教育】

  超常教育是指对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超越常规的教育,在中国习惯上称之为“神童”教育,在欧美通常叫做“英才”教育。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认为,智力中等偏上的儿童就可以接受超常教育,超常教育就是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培养其社会化能力、开发相应的特长和潜能、个性优化的教育。

  【人物出场】

  今年的高考,盘锦市盘山县年仅10岁的小考生张炘炀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应用数学系录取,10岁的张炘炀由此也成为建国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解读动机】

  在“神童悲剧”不断上演的同时,10岁的张炘炀出现了。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昔日“神童”的“滑铁卢”呢?

  昨天下午4点,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联合沈阳今报,邀请张炘炀父母作客新浪,就如何教育孩子等问题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许多网友“炮轰”神童教育,折射出的教育话题似乎也远远不会结束。

  【最新进展】

  目前,已经搬到河北廊坊定居的张家三口,通过电话告诉记者,目前的条件不错,全家住进了廊坊市第一实验中学分给张炘炀母亲的一处9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且是学校给装修的。(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2

  对话实录

  “有优点也有不足”

  ———张父回答网友提问

  200条提问,1000人参与,针对的是神童张炘炀及其父母。

  “在访谈类节目中,有这么多人参与,是很难得、很少见的。”新浪网站的黄编辑告诉记者。

  在随后黄编辑给本报记者发来的“张炘炀父子与新浪网友对话实录”里,记者看到网友对神童的教育及其上大学等问题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以下是几名反对者的提问。

  网友:请问你过早地让孩子上大学,对他的成长会有好处吗?

  张父:我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年龄小上大学的优势是因为他年龄小,天真单纯,考虑学业会多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年龄,可能自控能力差一些,交际能力弱,有优点也有不足。

  网友:我对这事一点都不佩服,甚至为张炘炀哭泣。

  张父:我明白这位网友的意思,认为我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其实不然,玩是童年的乐趣,难道学习就不是童年的乐趣了吗?何况我已经和大家讲了,我的孩子也会搭积木、会画画、会玩军旗、象棋,我在培养他的时候,在学习上让他懂了就为止,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这样过来的,他的天赋很好,书本的知识一看就会,这样你还有必要让他重复劳动吗?

  主持人:刚才说为张炘炀“哭泣”的网友,您可能没有听到他的观点,他大概的意思是说,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有很高的天赋,被过分地拔苗助长而出现问题。

  张父:我孩子自己能够很快的把学习内容全部学习完,这样怎么能叫“拔苗助长”。

  主持人:您觉得您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推广吗?

  张父:这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说办一个“神童班”,问我赞同不赞同。我说别问我赞同不赞同,我们可以提一点建议,但是别说行还是不行。(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3

  炮轰实录

  “就是陪读又怎么样”

  8月1日晚上,新浪发出聊天论坛留言板后,昨天一早,就有上百网友参加了讨论,一些网友言辞激烈,对神童教育进行了炮轰。

  一位网友说道:“孩子就是孩子,干吗让他做大人的事,学习成绩好坏只能说明孩子一方面优秀,但是作为人来讲,不是学习好,就能应对一切的,何况我们的教育本身就存在不足。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结果,以分数定英雄,论成败,发生的悲剧还少吗?”

  还有的网友对孩子上大学之后,在沟通、交往、自理能力方面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就是陪读又怎么样,难道你还要为孩子和同学去交往?难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样样都需要父母照顾吗?有的事,孩子可以做,但是大学的一些活动是为应该上大学的年龄人设立的,10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应付得了,虽然可以不去从事,但是,心理影响肯定会存在的,久而久之,能不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吗?”

  连线张家累了

  无论张炘炀本人还是其父母,一直都对神童一说予以否认。

  对话张炘炀:反对叫我神童

  “我不是什么神童,我就是比其他的小朋友略微聪明,智商要高一些,我也相信在中国还有比我更聪明的孩子,我反对大家叫我神童。”

  对话张父:我们没制造神童

  父亲张会祥说得很清楚了:“我和他的母亲一直都不认为我们的孩子是神童。”

  “至于有的人问我,甚至指责我,说我对孩子进行了‘摧残式’的教育,是在造神童,就一味地让孩子学习,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话。我们真要是想让孩子考上一本,当初在高中的时候,就会加大对他的教育,但是我们没有,也从不那么做。孩子确实是在看了两个月的书之后,就懂了正常需要一年才能学会的知识。”

  “我们没有制造神童,因为我们不相信有神童。当初如果不是央视报道了今年最小的高考考生是12岁,张炘炀也不会被省内的一家媒体发现,成为今天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们根本没有想过让孩子成为公众人物,要是的话,8岁孩子念高三早就是新闻了,早就被戴上神童的帽子了。”

  张家感言:半月后不接受采访

  “我也不知道自己接受了多少家媒体的采访了,我没有统计,所以没有概念。”而在随后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大概至少有近百家媒体采访过张家,仅中央电视台就有四个频道对其进行了采访。

  张炘炀说:“我有时候愿意接受采访,有时候不愿意接受采访。”说这话的时候,记者感觉张炘炀有点心不在焉。

  电话无人应答了,过了一会儿,电话里传出了张炘炀的父亲张会祥的声音:“孩子跑出去了,这两天孩子有些感冒,发烧,可能是这里的温度太热。”

  “孩子好像不如以前愿意和配合采访了。再过半个月,我们就会拒绝媒体的采访了,因为要开学了,我们也不想让孩子产生什么不好的心理压力。”(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4

  记者调查

  95%%家长希望孩子成神童

  今报讯(首席记者崔治)昨天,记者在铁西家乐福和太原街中兴大厦门前采访了20位家长,其中95%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神童,望子成龙之心溢于言表。

  赞神童派:

  刘丽颖:当然想让他当神童了,这神童也是用精力培养出来的。

  李殿国:让孩子成神童当然好了,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神童就是一个方面能力特别强,神童有什么不好的,我现在就每天送儿子到冠亚学外语呢。

  徐娇:哪个家长能不想呀,说完她看了一眼旁边站的11岁的女儿。我还让她学小提琴呢,他们这一代哪里像我们,摸爬滚打地长大。他们要是没有文化就会被淘汰的,当神童很好。

  王宇俊:孩子要当神童,我和爱人都是不服输的性格,我们的儿子也要有这股劲,有特长这才能被人看得起。

  蒋霞:我的孩子就是要当神童,别跟我说什么神童心理素质不好和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高考的时候心理素质好,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加分么?现在你能考个名牌大学就等于有个光明的前途,不当神童行么?

  杨洪茂:当神童没什么不好,那种神童就是某方面有欠缺的观点不对,电视上不是经常出现很多优秀的孩子,我就要把孩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孩子。

  反神童派:

  杜俊岭(他是20位家长中惟一一位反对孩子成为神童的家长):我的孩子不当神童,我甚至都不希望她成为第一。因为当第一就要面临压力,面临挑战,而且容易骄傲,目中无人。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5

  专家访谈

  他一定会感觉孤独

  沈阳大学教育系姜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张炘炀这种早慧的儿童,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可能压制他的智力发展,他的家长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式,既没脱离学校教育的过程,又水到渠成地对孩子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但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有明显差别,需要学习者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就现在小张的状况分析,他的思维有一定的片面性,具体思维也不太完善,情感、意志力、看法还是10岁儿童的层次,在某些方面一定会出现不适应。

  虽然家长已经准备去陪读,生活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父母代替不了小张与同龄人的交流,到了大学在年龄相差太大的同学中,他一定会感觉孤独。

  这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断层,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今报记者吕映辉( 沈阳今报 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6

  个案调查

  一个神童的陨落标本

  新闻闪回:

  2001年8月,沈阳市铁西区14岁的王思涵以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的高考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大一刚结束,他就因为三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被留级,今年学校对仅英语及格的王思涵做出了责令退学的决定。

  连线神童 现在压力很大

  今报讯 (首席记者崔治)“我正在努力复习,现在压力很大,退学的事情我不想谈了,就让它沉下去吧,我现在有自己的生活,OK?”昨天,记者从退学神童王思涵的话中听出了他承受的巨大压力。面对压力王思涵没有放弃,他表示要再进校园。

  “中学生活=学习+睡觉;大学生活=看书+发呆。”此前,神童王思涵接受媒体采访用两个数学等式来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特殊学习生活,“我不后悔自己的这种成长方式,因为后悔也没有用了……”

  王思涵坦言,虽然自己不全是因为年龄上的差距,但是却不喜欢和同学打交道,而同学们也常以“少儿不宜”打趣我。

  连线同学 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沈阳工业大学时被保安拦住。一听是来采访王思涵退学事件,保安表示学校放假,不让采访,“这么个神童在工大被教退学了不太好呀。”

  在学生寝室楼前,和王思涵同在电气工程学院的河南籍任同学告诉记者,她印象中的王思涵是个不爱说话的小同学,人很内向。

  其在沈阳的一李姓同学表示,大家很少和王思涵一起玩,因为王思涵的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又不太合群,大家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他没完成学业同学们也感到惋惜,希望他能早点振作起来。(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7

  失败样本

  把孩子逼成“精神病”

  今报讯 (记者金飞)“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会变成这样!”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赵宏还记得一位母亲悲伤的面孔。

  半夜不睡脑袋撞墙

  文文今年17岁,初中毕业后成了沈阳市某护校的学生。“6月份就觉得她不对劲儿,没有理由的烦躁,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自言自语。”而在半夜发生的事让父母心惊肉跳。夫妻俩刚刚入眠,突然听到了“砰……砰……”的响声从文文的房间传出。悄悄打开房门一看,文文正坐在床上用头撞墙……孩子出事家长逼的“我的孩子没病!”尽管父亲不承认文文有心理问题,母亲还是硬拉着文文去了精神卫生中心。在与家长、孩子的交谈中,医生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文文的病是父母逼出来的。

  “家里就一个孩子,谁都希望她好,将来能有出息。她脑袋不聪明,就得靠勤奋补。我们不希望她像神童,但也应该比一般的孩子出色。她爸看孩子学习很严,是院里有名的。放假也和上学差不多,预习新课、学书法、英语……孩子也说过累,但都习惯了。”

  “中考没考上重点高中,爸爸硬让我去护校,说那有人,以后能有个工作……我不想去,在学校什么也学不进去。”文文对医生倾诉了心中的痛苦。(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8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目前,心理医生采取了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方法,文文的病正在慢慢康复。赵宏告诉记者,医院每年都有这样的病例。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孩子的压力大导致孩子心理障碍,甚至有成“精神病”的。孩子的心灵很脆弱,更需小心呵护。

  链接人物

  昔日神童今安在?

  第一“神童”出家了

  1978年3月,中国科大第一届“少年班”应运而生。据统计: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有三分之一拿到了博士学位。其中,昔日号称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出家了。

  “神童”魏永康从中科院退学

  魏永康,1983年6月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17岁时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在华容县是小有名气的“神童”。

  然而天才少年不懂交往,饭来张口直到高三,母亲陪读大学3年,最终促使他2003年8月从中科院退学回家。

  媒体链接

  别让“神童”再成“仲永”

  神童的名字,是被张家人拒绝的,为什么?

  《南方周末》最近报道了一篇题为《从神童出家看首批少年班神童命运》的文章,里面提到的中国第一代神童的曲折命运,不能不说给家长们另一个启示,第一代神童宁铂出家当了和尚,以及谢彦波等人在上大学之后,神童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交际能力极差,以至于断送了美好的前程,似乎都在给人一种反思。(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9

  深度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神童”们的折翼,大都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

  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教育同中学教育的不同和“神童们”过去“辉煌历史”中的缺陷,另一方面,大学如何接收、培养年龄偏小的“神童”也应该反思。“神童”即使智力如何超常,从本质上看,“神童”仍然只是一个儿童,靠着天资聪颖他们能够“浓缩”普通孩子的学习过程,但一个人的心理、情感却不能“速成”,无法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悲伤语录

  一代神童以出家收场,宁铂这样回忆自己的生活:“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解读过后

  完备先于优秀

  客观解读并不说明媒体的冷漠。

  我们也在这样说服关注神童的读者———经历是不能复制的,因此以上的种种解读和猜想并不一定能成为张炘炀日后经历的真实写照。对于他,我们首先给予的还是鼓励和希望。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前车之鉴在经验论上是成立的。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神”始终是区别于“人”的,神的生活始终让人向往,是因为它的不真实性。如果用“制衡”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神童在智商上是超越于凡童的,那么在情商上就要示弱了。

  马克思对于“人”的定义是这样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作为人成为人是先决条件,成为某种人才是后话。

  一个人,需要正常地走过人生百转,才能具备人的完整意义:知识和性情。

  可能会有很多持异议的人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全才,偏才才是大多数,所以神童也不必非得在哲学、艺术、伦理、政治等人文科学上有什么建树。

  这话不假,凡事都有取舍。可偏离得太多就无法在人群中正常地生活,那种具体而又长期的游离或摩擦足以把一个人消磨殆尽,这种痛苦,远比语文不及格要伤得深得深。(沈阳今报吕映辉) [编辑: 龙秋秀]

  10(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