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荆楚人物)杨业功将军,请捎一捧故土远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6:5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与战士共进午餐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军筹建第一支新型导弹旅,任务落在了杨业功身上。这一年,部队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二炮兵历史上第一枚新型导弹。1995年的夏天,是载入历史的一个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时年50岁的杨业功再次领受重任,担负这次演习的一线指挥员。导弹6发6中。这是中国新型导弹部队组建以来首次公开亮相,举国振奋,举世惊叹。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基地司令员的岗位。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他是受阅导弹方队的大队长。那一刻,导
弹方阵的威武雄姿永远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杨业功深知,要带出一支能打赢的高科技精锐部队,自己必须首先成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带头人。”为此,读书学习成为杨业功的酷爱。几年间,他先后撰写出20多篇对指导部队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研讨文章。———他研究形成了新型导弹部队机动作战等基本战法;———他创造了“部队作战综合数据库、自动化指挥程序、作战方案代码”等一批信息化建设成果;……杨业功以他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一名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通装备又通操作的“指技合一”型高级指挥员。对于一支导弹部队,阵地可以说是它的命脉。阵地的选择,阵地的布局……都将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杨业功每年跑阵地的路程大都在15万公里以上。杨业功曾仿照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填写了一首《公仆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熟悉他的人说,这正是将军的自画像。从他当旅长起,家门楣上就贴着“携礼莫入”四个字,十几年来,就不曾有过一个人能带着一条烟、一瓶酒走进他的家门。走进杨业功的家,无人不惊。睡的床是四个大箱子拼成的,那是他30年前担任团副参谋长时自己设计的;一个饭桌、一个柜子是20年前当作训处长时自制的;一只吃饭的搪瓷碗跟了他30多年;衣柜里找不到一件高档衣服,一件腈纶秋衣穿了18年,几件衬衣多处都有补丁……他的家里最壮观的就是装着满满书籍的四个大书橱。2004年7月1日,杨业功因癌症晚期陷入昏迷,但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一二一、出发……”的军人口令。将军出发了,时年59岁。(据新华社电)杨业功少将,是湖北省应城市杨岭镇人。这些天,应城人民以不同的形式缅怀、追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优秀儿子。

  亲戚别想找他走后门

  杨业功从来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戚朋友谋利。2002年下半年,二炮在湖北招收新兵,家乡许多人都想通过杨将军的照顾,让自己的子女能够到部队上军校或提士官。但将军不“领情”。他告诉家人:“二炮的干部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以后不要再为这样的事打电话来。找我也没用,愿意学习的,能够吃苦的,部队自会要他;不想吃苦的人,留下来只会有损军人形象。”杨业功的弟弟杨业专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找到大哥帮忙安排工作,被大哥拒绝了。将军说,“你年纪轻轻,要自己出去闯荡,如果缺钱,我可以资助你。”后来,杨业专在应城市找了一份扛煤气的工作。

  从不花家乡一分钱

  “由于工作忙,杨业功将军回乡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回来,他从不愿惊动当地的领导。”现任应城市市委副书记的汪继芳说。2001年正月初二,杨业功和夫人回应城探望父母,住在应城宾馆的他们,被服务员发现了。市里几位领导闻讯赶来,要宾馆为将军夫妇提供暖气、热水(放假期间宾馆没有这些供应),却被杨业功一口回绝。“不要搞特殊,这样挺好。”次日,杨业功结了账,悄然回部队去了。2003年2月初,杨父逝世。其生前单位按照惯例,准备安排单位帮助料理丧事,将军又婉言谢绝:“这是我的家事,我们自己料理就行了。”

  小妹只去过哥家一次

  今年48岁的杨业理,是杨业功将军的小妹妹。几十年来,杨业理只去过哥哥家一次。而这一次,竟是与将军诀别。那是2004年6月6日,当杨业理来到身患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的杨业功将军身边时,将军已进入昏迷状态。只见他挥着手,嘴里嘟囔的全是“操作”、“出发”———杨业理一脸诧异,她不知道哥哥为什么总是念叨这些词。将军的同事告诉她,“操作”是杨司令的口头禅,那是执行任务、训练的意思;“出发”是杨司令指挥战士们准备行军打仗的口令。杨业理哭了。

  铁汉柔肠情系故乡

  “月是故乡明”,这是杨业功赠送给好友彭炎忠的一幅字画,也是将军心境的写照。“他虽身在军营,却心系家乡,情系母校。”应城一中校长肖俊平说,将军每次回来,总要抽时间看望老师,询问学校的发展情况。2003年8月1日,杨业功趁在武汉开会的机会,回了趟老家。听说母校校庆,他拿出1万元钱叫妹妹转交校领导。他对妹妹说:“作为我这个级别的干部,拿1万元给母校确实不算多。但你知道,哥哥从不用公家的钱办私事,这是我从工资里拿出来的,也算尽了一份心吧。”杨业功资助过的一个叫宋特伟的贫困失学儿童,如今已读小学五年级了。“我还没见过杨爷爷的面,但他对我的帮助将使我一生难忘。”宋特伟哭着说。杨业功将军曾一次性寄回3000元给他做生活费和学费,在病危期间,他还嘱咐家人寄来了1000元。(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孝武)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