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医改“失败”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08:44 沈阳今报

  官方在调查报告中公开承认“中国医改不成功”的消息经报道后,引起舆论的热烈关注。据最新消息(见今天今报解读版),卫生部拟制订医改新方案,使政府医院与社会非营利医院成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以此来体现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医改不成功”的定论之后,教育、民航、铁路、就业等等,其他更多的领域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改革定论”了———及时的“定论”,是试错性改革不可缺少的反思机制。(东方木)

  建言

  郭之纯

  制定医改新方案请不要闭门造车

  即便是亡羊补牢,仍然很值得期待。据悉,近几天卫生部新闻处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媒体要求采访的传真接连不断。然而,“目前,我们惟一能告诉媒体的是,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新的医改方案,但何时出台,还没有时间表。”而且“在新的方案出台前,暂时不接受媒体采访。”卫生部新闻处如此答复。

  莫非医改新方案仍要“闭门造车”?得知卫生部如此答复,笔者不由一阵担心。并非不相信卫生部以及相关部委做好这个新方案的能力。只是,医改新方案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必须极其慎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改革基点。而卫生部以及相关部委的人员,在体会“看病贵、看病难”方面,估计很难有真正的切肤之痛,他们或许无法体会到底层民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耐受能力。因而,如果未经公众充分讨论,只是由卫生部及相关部委关起门来制定出一个新方案,其适用性到底如何,或许还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如果将这一重大方案交与公众讨论,可能会有巨大的争执,各方意见难以统一,从而耽误新方案的出台进程。但是,其益处是可以保证新方案更趋完善,有助于医疗机构本身顺应民意,未雨绸缪,避免盲目决策,从而使改革具有一种“渐进式”的性质。大家知道,相比于激进式的改革,渐进式的改革由于比较平滑,一般说来代价较小而效果又比较稳固,是一种理想的改革方式。鉴于医改的性质,应首取这种方式。

  即便在讨论中出现僵持现象,也无大碍。把问题发现、解决于事前,比在方案出台、实施以后再发现再求解决之道,要好得多。既然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一次“基本不成功”的改革在先,已经呛过一次水了,再次摸着石头过河或许就有一定的危险性。

  未经讨论就突然出台了某项公共政策,到实施后却发现弊端重重,于是左支右绌,疲于“打补丁”,甚至只好推倒重来,这样的先例并不鲜见:从大学生的租房禁令到某些城市的“限小排量车”政策,从某些省市的国企改革政策到“为平衡性别比”而出台的“人流审批”……与这些问题相比,医疗问题涉及更广,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安全和幸福等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理应慎之又慎。

  既然医改的惟一目的是为了公益,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听取公众意见。在这个问题上,讨论比不讨论好,讨论草案比讨论正式方案好,而讨论构想比讨论草案好。因而,笔者建议,卫生部及相关部委应该立即将医改新方案的构想公诸于众,让大家讨论,不要讳莫如深,“在新的方案出台前,暂时不接受媒体采访”,这样做非但是不必要的,更有可能是危险和错误的。

  期待

  邬凤英

  以人为本不是“以有钱人为本”

  失败了就得重新搞,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是不是?卫生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制定新的医改方案”,让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饱受“小病拖着,大病等死”折磨的草根阶层看到了希望。由于医改兹事体大,作为一个以前得过病,以后也还会得病的小老百姓,我对“医改新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几点期待:

  一是期待在着手制定新方案之前,卫生部和相关部委首先要端正价值观。作为统揽整个“医改新方案”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中央反复强调的“以人为本”。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是“以全体国民为本”,“以每一个国民为本”,新方案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每一个国民都能够“病有所医”,不管他有没有钱。原来的医改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其遵循的价值观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资为本”,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能否盈利作为改革成功与失败的标志,最后就是“以有钱人为本”了。这个教训至为惨痛,说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也不为过,应予谨记;

  二是期待新方案要紧贴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呢?就是绝大多数人得的绝大多数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所以国家和社会有限的医疗资源主要要向这个方面倾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以前不成功的医疗改革脱离了这样一个国情,过分推崇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医疗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是豪华的,能够为富人锦上添花的医院就越有钱;越是简陋的,但却能为穷人雪中送炭的医院就越没钱。解决这个问题,靠市场“看不见的手”是不行的,而只能靠政府“看得见的手”;

  三是期待在“制定医改新方案”时,不要搞关门主义,而要搞开门主义。原来的医疗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不就是因为没有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靠几个“学者”关起门来拍脑袋搞出来的吗?在我看来,参与医疗改革方案的设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能任由几个部门包办。

  就在笔者构思这篇评论时,又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让人辛酸的消息:“癌症老人为给子女省钱装死,火化前害怕突然醒来”(8月3日《现代快报》)。这件事虽然仅仅是一个个案,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的医疗体制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不能承受之重。新的医改方案推出之后,我希望永远不要再从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这也算是我所有期待当中的一个最低限度的期待吧!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