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当局“去中国化”浊流背后“台独”理念本能反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4:53 中国台湾网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近期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浊流,完全是民进党“台独”理念的本能反应,其潜在的危害性不可低估。

  文章称,台湾岛内的所谓“去中国化”运动,起源于李登辉执政时期,在民进党上台后愈演愈烈,已发展成一股在政治、历史、社会、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甚至军事等领域全面铺开并形成相当规模的逆流。其主要表现有:

  在政治上,全面清除岛内重要场所一切带有“中国”、“中华”意涵的标记与符号。台当局的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尽量避谈“中华民国”,而以“台湾”或“福尔摩沙”取而代之,在口头上及正式公文中用“中国”指称“大陆”。陈水扁还声称“中华民国最好的简称是台湾”,企图移花接木,变相更改“国号”。

  在历史上,无视两岸间的客观历史联结,把“台湾史”与“中国史”、“本土文物”与“中国文物”人为分开,将“本国史地”的考试范围限定为“台澎金马”,视孙中山为“外国人”、国民党为“外来政权”,否定《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为“台湾地位未定论”寻找根据。

  在社会上,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及对媒体的掌控,把“中国”一词“妖魔化”,并与“台湾”对立起来,主导成立名目繁多的以“台湾”为名的“本土社团”,强迫原来冠以“中国”、“中华”或“中华民国”的全台性民间社团“正名”,吓阻一切认同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言论。

  在文化上,极力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突显台湾文化自身的“主体性”,大力扶植“本土研究”,加紧筹设独立于中文系的“台湾文学系所”,修建一批“本土性博物馆”,改采用与大陆相区隔的“通用拼音”。

  在教育上,大幅修改教科书的编纂体制与课程纲要,全力推行所谓的“台湾主体性”教育,用“台湾观点”歪曲历史,加大各种层次与性质的考试中“台湾本土”的命题比例,强行推动“台语”教学,弱化“国语”的地位,甚至声称要回收各小学印有“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作业本。

  在对外关系上,把推动“无邦交国代表处的更名案”作为工作重点,图谋将台驻外机构一律改名为“台湾代表处”,在新版的“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甚至鼓吹要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在军事上,强令台军全部清除基地营区所有宣传“统一中国”、“复兴中华文化”的标语口号及台军内部刊物、军人服饰和重要装备上一直使用的“中国”字样,更新《政战工作训令》,将过去台军“为中华民国而战”的理念,改为“为国家生存和发展而战”,改变过去以大陆地名作为军方总机代号的做法,企图切断台军与大陆的一切联系。

  文章分析指出,民进党当局之所以突然加快“去中国化”步伐,其背后有着多重考虑。首先,这完全是该党“台独”理念的一种本能反应。尽管民进党当局近来不断强调“中华民国”、“不改变现状”、“不排除与大陆发展任何形式的关系”,但实际上其“台独”立场并未有任何改变,追求“独立建国”仍是民进党的最高理想与终极目标。因此,利用权力尽一切可能推行“台独”路线,培植与塑造“台独”的民意基础,也一直是其施政的重点。

  尤其是,由于去年底以来岛内外形势发生很大变化,陈水扁通过“公投”、“制宪”、“正名”方式谋求“法理台独”的“激进式台独”之路基本上已被阻断,“大路不通改小路、直线不行走曲线、激进不成变渐进”,便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其次,阻止“中国热”的进一步升温,为“台独”保“根”。民进党几乎一直扮演着阻碍两岸交流、强化分离意识、制造两岸对立的负面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所引发的两岸良性互动的加强,及岛内民众对大陆观感的大幅好转,自然会让该党有“执政之根”与“台独之根”被挖之忧。激进“台独”势力惊呼,两岸交流正一步步“瓦解民众心防,模糊敌我界限”,如进一步实现两岸“经济整合”,无异于走向更高层次的“渐进式统一”。在这样一种焦虑与惊恐的状态下,民进党当局迫不及待地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希望能以此平衡与抵消台湾经济与社会思潮的“中国化”趋势,保住自己的命脉。

  再次,巩固“深绿”地盘,为今年年底县市长选举争取选票。(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升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