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摸螺工 海底下命悬一“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6:51 新民晚报
摸螺工海底下命悬一“线”(图)
  北部湾鲜嫩、美味的海鲜远近驰名。但你也许不知道,人们尝到的各种天然海珍中,相当部分源于一个特殊的群体:摸螺工。他们与煤矿工人一样,是另一个作业环境“不见天日”的群体,但它们的工作更加危险,而且缺乏法律的保护。

  6月23日,湖北民工周正启在北海市海域潜海摸螺时失踪,3日后遗体在离摸螺处10余公里外的一个盐场发现。周正启的哥哥周昆明说,从今年春节后到现在,这样的事故仅是南湾码头已经发生过4起。

  1 潜水摸螺 一个月曾死亡20多人

  海贝普遍被称为海螺。海底潜捕海贝,被顺理成章称为“摸螺”。广西渔港监督局海务科人员说,广西沿海海底摸螺十多年前开始兴起,鼎盛时有700多艘螺船,绝大部分集中在北海市。周昆明说,他老家随州市双河镇有不少人就在北海摸螺,而附近的枣阳市清潭镇是有名的“摸螺工之乡”,有1200多人在沿海从事摸螺。

  潜水摸螺有两种方式:一是气瓶供气;一是水面供气。由于水面供气可以长时间在水下工作,同时减少作业时的重负,北海市的摸螺工基本都采用这种方式。摸螺工拴着一两百米的供气管,潜到十多米、二十米深的海底寻找和采挖海贝。渔政人员说,与高空施工相比,潜水摸螺更加危险。由于不谙水性,特别是缺乏潜水的基本知识,摸螺工经常发生溺水死亡事故。在摸螺业最为“红火”的1999年8月份,北海市曾经一个月内死亡20多人。

  渔政、渔监部门估计,目前广西沿海约有二三百条螺船,从业人员约2000人,过去培训过的人员已陆续转行,新来的没有接受培训,基本都是无证作业。周昆明说,现在摸螺都是先入行带后入行,新来者跟几天班就下海,他溺死的弟弟周启正就是他带出来的。

  长期潜水,即使不发生危险,对身体也会造成各种损害。记者了解到,不少摸螺工都患有皮肤骚痒、皮疹、关节及肢体疼痛等疾病。这是由于在海底作业时溶解的空气来不及从体内正常排出,气化在组织和血液中导致的病症,通称“减压病”。周昆明说,他知道的就有3个摸螺工因减压病而瘫痪。

  2 死一个人 老板赔几千元私了

  周正启溺死后,周昆明就开始奔波在“有关部门”之间。由于以往经常出事,听说摸螺工潜水后“没上来”,大家都明白一条命又没了。他和螺船老板到派出所报案后,自已花了6000多元请船出海寻找弟弟的遗体。派出所没有立案,叫周昆明与螺船老板协商。协商的结果是老板只愿意出4000元,好说歹说增加到5000元,“这点钱连办个丧事都不够!”周昆明说。

  周昆明为索赔的事先后跑了劳动局、司法局、渔监、信访局、法律援助中心、海事法院……所有的部门都说“你应该去找派出所”,他几乎每跑一个部门,就往回跑一趟最先报案的派出所。

  在许多人眼里,劳动部门有权让螺船老板给予合理赔偿,但摸螺工与螺船老板的关系混淆于“雇佣”与“合伙”之间:螺船老板负责船只、供气设备、高压水泵、气管、水管和出海时的伙食等,摸螺工则自备潜水衣、呼吸器、螺袋等,捕到的螺按比例分成。

  也许正是这样“共享利润”的收入分配,螺船老板对摸螺工的安全采取了避责态度。双方之间都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螺船老板对摸螺工的安全漠不关心,连摸螺工自己也觉得死生由命。一位曾经为遇难的摸螺工打过官司的律师说,尽管每年都发生不少溺水死亡事故,但摸螺工出了事,家属往往不报案,不“麻烦”政府,由螺船老板赔几千元私了。

  3 高压水枪 等于把海贝的“家”毁了

  每年6月1日到7月31日,是南海伏季休渔期。休渔期每天傍晚在北海市郊的冠头岭附近,人们都会看到一些出海归航的小艇。渔政人员说,它们都是装有高压水枪违禁出海的螺船。

  高压水枪潜捕是明令禁止的作业方式。2003年春节过后,一些山东、福建的摸螺工转移到北海,与当地螺船老板“合作”,在螺船上安装高压水泵,用与高压水管相连的喷嘴(俗称“水枪”)冲击海底,将藏身泥沙里的海贝冲刷出来,“大小通吃”,收获远比原先用螺刀捕螺多。使用高压水枪不仅把活螺采捕得一干二净,而且等于把海底“翻”过来,把海贝的“家”也毁了,鱼虾蟹贝失去孵化繁育的栖息地。渔民们说,用高压水枪在十来米深的海底捕螺时,海面上泡沫冒涌,像煮开水一样;每艘螺船有六七名摸螺工,每人拖着一条一两百米长的水管,螺船所到之处,海底被水枪冲出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水坑。

  高压水枪捕螺刚“引进”北部湾时,渔政部门就予以禁止,在大张旗鼓的整顿中,高压水枪经过短暂的销声匿迹,很快卷土重来,管理部门显得无计可施。渔政人员一般采取码头守候和海上巡查两种方法查处。前者由于海岸线漫长,螺船随处可以下海,防不胜防,非法螺船又与码头收购海螺者“合作”,遇到执法人员守候,收购者就给归航的螺船通风报信,转移交易地点;海上巡查更为困难,由于螺船作业时没有明显标志,渔政快艇巡查不小心就可能搅断系在摸螺工身上的供气管,造成事故。

  周昆明在弟弟溺死后,到处奔波,到处碰壁。他感慨道:“摸螺工要是有个组织就好了。”“每个摸螺工都有父母,有老婆孩子,人一死什么也没有了。要是有人牵头搞一个基金,每条螺船、每个摸螺工交纳一笔钱,用于摸螺工出事后的赔偿,也不用担心老板逃走了。”

  新华社记者 梁思奇

  (据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一个摸螺工拎着沉甸甸的一袋蛏子上岸 新华社记者 梁思奇 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