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日智囊会诊两国症结 日本对中国出现战略误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05:35 中国青年报

  中日两国智囊聚在昆明开会时,正值中日关系的严冬。

  2005年7月30日,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昆明召开,13名中日两国知名学者就两国关系现状以及改善关系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个由中日各领域顶级专家和友好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虽然是民间机构,但委员们各自
向本国政府建言献策,颇具影响力。日方委员来华前,拜见了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外相町村信孝,会议第一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来贺信,足见两国政府对该机构的重视和借助民间行动改善关系的决心。

  中日关系处在困难时期

  要给中日僵局开一个有效的药方,首先要对现状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沿着中日关系史的轨迹画一道曲线,2005年无疑是一个低点:日本首相连续5年参拜靖国神社右翼教科书影响力有扩大之势,日本涉足台海问题,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钓鱼岛、东海争端不见缓和,中国发生反日 游行示威,两国国民互不喜欢程度增强……中日之间在历史、现实、未来等各层面的矛盾都暴露出来。与此同时,两国之间贸易额却继续增长。鉴于此,“政冷经热”成了形容中日关系最流行的一个词。然而,令人担心的是,“政冷”会不会导致“经冷”,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郑必坚,中方首席委员,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他在致开幕词时说:“对‘政冷’如不及时遏制,有可能形成‘政经双冷’,事实上,苗头已经出现。”

  这意味着,中日之间的僵局还没到最低点,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蒋晓松先生说,“现在是相对最坏时期”。

  证明蒋晓松判断的有两个例子:7月26日,中国旅游局局长带队访问日本,日方组织500多人参加大型宴会,94名国会议员出席;28日晚,东京举办中日两国共同走向繁荣画册展览,中方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和驻日大使王毅出席,日方出席者包括参众两院议长、内阁官房长官等人。这从侧面说明尽管“政冷”是事实,中日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依然在继续。

  也许是从民间交流的角度出发,日方委员、作家石川好先生认为中日关系比较好。他认为中日之间出现误解,把误解澄清之后才会更好地相互理解。

  坦诚交换意见后,双方委员达成共识:中日关系处在困难的、严峻的时期。

  日本对中国出现战略误判

  “如果小泉首相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方会不会改变对日态度?”日方委员、庆应义塾大学政治学教授国分良成问中方委员。“中国不敢保证。”中方委员、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回答道。他认为,参拜问题应放在中日关系的大框架下考虑,日本是在大的利益、大的战略定位上出了差错。

  中方首席委员郑必坚和张蕴岭所持观点基本相同。他认为,日本在战略思维上出现了“危险的误判”,导致东北亚合作走上不健康的道路,并和中韩两国发生种种摩擦。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只是一个标志,即使他不去参拜,也还有历史教科书题、日本右翼官员的言论等问题。“但是,如果小泉不去参拜,有可能给双方关系的好转创造机会”,他说。

  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日方委员也带来了值得深思的信息:在媒体大量报道后,越来越多的日本百姓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公开讨论首相是否应该参拜靖国神社在过去是不多见的。然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中国。

  国分良成教授透露,在今年4月中国发生涉日游行后,日本纷纷议论该怎么认识中国,一般老百姓对中国的看法发生混乱,他们对中国的走向表示担心。对此,郑必坚先生指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日本是失去的10年,日中经济比重从10比1变成3比1,对此,日本反思是正常的,但如果偏离正确轨道就很危险。

  阎学通为中日关系开出的“药方”只有8个字:耐心等待,创造机会。阎学通说,如果类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事件发生,中日会不会合作?“9·11”前,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双方矛盾突显,然而“9·11”后中美两国从对抗走向合作。如果东亚地区受恐怖分子威胁,中日会不会合作?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方面是否带来合作的机会?

  阎学通先生还提出“非政治化”,即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和政治挂钩,在政治出现僵局的情况下,开展文化、体育交流,寻求科技合作的共同点。

  张蕴岭先生认为,对中日关系不可太乐观,也不可太悲观,“两国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期,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张先生认为,中日之间需要一个认识对方、接受对方、找到双方利益共同点的过程。

  两方面行动改善两国关系

  两天的讨论后,中日两国委员达成采取行动、改善关系的共识,决定在两方面采取行动。第一,促进战略大局往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在各层面展开交流、增进了解。

  会议决定设立两个小组。一是中日关系中长期发展研究小组,目标是形成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报告,提交两国政府;二是设立文化交流小组,每年组织一两次体现委员会宗旨的、民间喜闻乐见的、有广泛影响的、双方互动的文化交流活动。

  1983年,胡耀邦出访日本时与中曾根首相确定设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多年来,委员会的工作对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加深友谊、增进了解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于2003年7月正式成立。委员会由两国政治、经济、学术、新闻等各界知名人士组成,分别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和日本经济同友会总干事、富士施乐公司会长小林阳太郎担任双方首席委员。 本报记者 王冲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