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医疗体制改革专题 > 正文

全民医保值得尝试 加大投入并非侈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0:38 南方都市报

  社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一语“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成为舆论最为瞩目的热点。大体言之,揭露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弊端的为多(因为本来就多),而建设性的意见较少。在进行了一轮情感宣泄之后,我们显然应该回到政策框架重新设计的讨论上来。

  在讨论新政策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两点:其一,健康问题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人都有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因而这也是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基本职责之一。其二,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领域中,市场化是行不通的。市场的好处是通过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博弈显示出来的。但在医疗卫生这个特殊的领域,供给者(医院)因为掌握着“专业知识”以及由于这种专业地位造成的特殊权力,使消费者在信息和权利上处于绝对劣势。通俗点说,就是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必须作哪些检查,应该吃什么药,是否需要动手术等等,统统都是医生说了算,病人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谓市场的好处在这里根本就无法体现。所以,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并不是有了一个“好的市场”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这样的市场根本就是个“乌托邦”。说到底,要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只能由国家承担起这个基本责任。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在医疗卫生方面政府的做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全民医疗服务,二是全民健康保险。前者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向所有公民提供医疗服务,后者是通过在工作的人和他们的雇主缴纳保险费,再加上政府财政的托底,来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当然,还有美国是个特例:通过私人保险公司来做医疗保险,政府则对老人和穷人实施医疗救助。但国际上一致认为美国的做法问题很大。

  现在已有专家提出了实行“全民医保”的建议,这样的解决方案是值得考虑的。全民健康保险和全民医疗服务的差异是在体制结构中前者多了一个“第三方”,而第三方的存在有利有弊,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全民纳入。

  可能有人会说,让农民也参加,国家有那么多钱吗?国家或许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但至少可以考虑确立全民医保的目标,并根据国家财力的增长逐年扩大医保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其实,如果能够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真正受到法律约束,必将节省下来很大一笔资金,将这些资金投入公共医疗卫生,必将大大缓解经费紧缺的状况。再者,当前在城乡之间、贫富人群之间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占有极不平衡,政府如果能够对此进行有效干预,做到公平分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

  何况,在社会保障体制中,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退休人员都在抱怨退休金太少,但他们不是担心日常生活开支不够,怕的还是这个“病”字。同时,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的贫困人口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60%或以上是因病致贫的。如果解决了“看病难”这个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就可以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当然,我们还应该加大建设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力度,以此来重构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好医生也应该到基层提供服务,使老百姓不要都拥到大医院去看病。大医院应该向高科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医院就要高收费。

  至于市场,可以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之外去发挥其作用。社会上还是有少数人会有更高的健康需求,这就是市场的用武之地。但绝对不能用公共设施去办高档服务。如果是私人投资,社会和政府也是应该给予鼓励的。

  要做到上述种种,就需要政府在构建新的医疗卫生体制中一定有准确的定位。比如有关部门将自己的角色说成是“医院管理者”。这个定位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当全国所有医院的“总院长”(现在的做法大抵如此);二是代表老百姓来管理和监督医院。这两种角色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将运动员和裁判员两种角色混为一谈,而后者就单纯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俗话说,“屁股指挥脑袋”,政府有关部门只有把位置坐正了,老百姓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才能有保障。

  相关专题: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