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手工刻章店恐将消失羊城街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0:44 金羊网-新快报

  电脑刻章冲击金石篆刻,民间艺人难撑没落市场

  新快报讯(记者 陈福香 实习生 邓莹 陈玲 通讯员 洪甘棠)“有没有带私章啊?”超过50岁的老广州都很熟悉这句话,在生活物资紧缺的年代,私章就是身份的象征,领各种“票据”、考大学、领工资统统用私章代替签名。今天,曾占据广州人生活重要位置的手工刻章行业却已逐渐没落。记者昨日来到广州屈指可数的一家手工刻章店———“秋记
刻章印刷工艺店”、三代从事金石篆刻的荔湾民间艺人项颂秋家中,发现面对日益没落的市场,项颂秋也面临关店的困境。

  一周只接了一单手工刻章活沿着窄楼梯上二楼,仅10平方米的小厅就是店主项颂秋一家四口的客厅和工作室。1963年起就在此安居落户的项颂秋放下手中的工作,对记者说:“这个星期以来,就只接到这一单活。”工作台在靠近光源的阳台边,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刻章和工具,“这是拉花锯,主要用来做鸟笼和刻日期的。”他指着一个弓状刻章工具告诉记者。“父亲留给我的就只有这张‘破’桌子了。”项颂秋抚摩着斑痕累累的工作台说,据介绍,项颂秋的叔公项信南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金石篆刻人,父亲项少南也是小有名气的金石篆刻传人,给许多名人政要刻过章,广州一些老字号、政府机关等都有他的手迹,甚至有日本人远渡重洋寄信求印章。这张历经两代刻章手艺人的桌子如今在靠墙的角落里,却显得有点萧条冷清。自称“不识字,没读过书”的项颂秋,却能读懂古书,通晓5种书体中最难的篆书。13岁那年,他进入了广州的文艺刻章社当学徒。“拜了师,什么都不会,一切从倒水泡茶等杂活开始。”上进的他利用干完杂活的时间,在一旁看师傅刻章,通过《三字经》、《论语》等古籍识字,后学习大篆。

  鼎盛时广州过千人从事刻章“选料、浸泡、去树胶,阴干、切型、挑章……”项颂秋介绍,印章材质中田黄石是最昂贵的,同等重量的优质田黄石比黄金还要贵20倍。“绝大部分天然的材料,如象牙、牛角和一些木材,是一定要放置2年以上的,做出来的章才不会变形。”他至今还保留着解放前的木材。据悉,清末民初的广州有过千人从事此行业。项颂秋印章生意最红火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生意不错,都做不来,只接3天内的活。”最贵的一个章,他卖过1200多元。而今,一周也只能接到一两单活。据原广州红印刻字厂副厂长梁泳麟介绍,红印刻字厂在1993年到上海购买了第一部电脑刻章机器。之后,电脑刻章逐步取代了费时长、成本高的手工刻章。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像“秋记”这样至今仍以手工刻章为生的店铺,全广州最多不会超过5家。

  手工刻章摊曾遍布广州街头“那个时候啊!每家每户都备有几个私章,什么都靠它呢!”老广州黄先生回想起30多年前的生活,仍深有感触。据悉,那时候的居民家都备有私章,他们用私章代替签名,领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等,为此,广州的一德路、人民路、海珠路、解放路、龟岗等街道均有大量流动刻章摊。“只要两三毛钱就可以刻个私章,出门办事的时候就带出去。”黄先生说。梁泳麟也告诉记者,当时的刻章属于文化类,许多私人刻章店均用“堂”、“斋”、“楼”等文雅字号,广州的刻章行业由零散到集中,经过合作社、公司等改制,名字也几经更改,现在仍保留上世纪60年代末成立的红印刻字厂,属集体所有制。图:项家三代都以手工刻章为生。许都 刘兆明/摄(夏天/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