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医改20年备忘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6:23 新民晚报

  时至今日,医改已整整20年,并且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站在这一节点上回顾历史,或许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对于中国医改这一“疑难杂症”而言,只怕都过于轻率

  上世纪80年代 给政策不给钱

  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但如果追本溯源,启动中国医改的第一句话是:“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此话发表于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标志性的事件是,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而此前的则只能算是医院改革。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这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

  上世纪90年代 医改大争论

  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次被提上日程。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整个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000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

  2000年,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这一举动的源头来自当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让宿迁“激动不已”,这也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5年下来,除两家公立医院,宿迁其他133家公立医院均被拍卖,宿迁政府自我评价“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而这一切主要是财政投入出现不足。政府卫生投入的绝对数逐年增加,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32.2%下降到2002年的15.2%,24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2005年 医改话题再被引爆

  医改话题再被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南方周末(曹海东 傅剑锋)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