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徐州:在区域竞争中奋力争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6:55 扬子晚报
徐州:在区域竞争中奋力争先(图)
时间:7月22日上午

  本报编辑部:今年6月份,李源潮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勉励各级干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学先进、争一流,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中奋勇争先。请您谈谈按照“学先进、争一流”的要求,徐州有哪些新的考虑和举措

  徐鸣:徐州地处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一个中心城市。2004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徐州实现“双超”的同时,与徐州毗邻的山东济宁等市也实现了“双超”,在一些经济指标上互有前后,与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形成了竞争的态势。省委领导要求徐州“学先进、争一流”,为徐州“双超”之后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在全市上下组织开展了“学先进、争一流”的大讨论,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跳出苏北谋发展,放眼淮海经济区争先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激发敢于超越的锐气,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从经济建设到各项工作,排出赶超对象,明确奋斗目标,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各项工作争创一流。经过“大讨论”,全市干部群众下定了决心,鼓足了干劲,要为加快苏北振兴和全省“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编辑部:经过“学先进、争一流”大讨论,徐州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哪些新的亮点呢

  徐鸣:上半年,我市经济发展有五个新亮点:

  第一,工业有效投入明显增加,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开了好头。今年16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135.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3%%。目前,在建的两千万元以上项目2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8个。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幅都保持苏北第一。这些项目大部分分布在沿东陇海线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产业带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二,精心组织“三进三出”活动,促进了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今年,我们紧紧抓住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的机遇,安排了“三进三出”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即办好第六届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城市经济研讨会、首届苏台经贸洽谈会、第八届徐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三次“请进来”活动,组织赴上海、绍兴、深圳举办投资推介会等三次“走出去”活动。目前,“三出”活动已全部结束,共签订投资项目57个,协议利用内外资111.5亿元。上半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3.41亿美元,分别增长6.8%和63.7%,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和出口增幅均居苏北首位。

  第三,县域经济高速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我市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发展。1-6月份,六县(市)工业总产值增长50.4%,工业用电量增长35.6%,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84.3%,分别高出全市21.1、10.3和4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增长21.4%,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分别高出全市6个和0.4个百分点,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

  第四,大力推进“三化一转移”,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今年以来,我们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扶持维维奶业、中天棉业、安德利果业、福华木业、澳华畜禽加工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上半年6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出口创汇分别达到95.2亿元、6.1亿元、4.1亿元、6600万美元,分别增长21%、22%、26%和35%。以“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活动为号召,进一步掀起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热潮。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增注册资本分别为47.7亿元、6.3亿元,分别增长29%和30%。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103元,增长15.4%。

  第五,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把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启动建设新城区,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全面建设新城区,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的建设目标,到“十一五”末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城区中心雏形。加快老城区的提档升级,以开展“四城同创”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活动为抓手,今年投资50亿元,集中建设32项市政重点工程,使今年成为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城市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一年。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服务业的进一步繁荣,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6亿元,增长16.8%,均居苏北第一位。(本报评论部整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