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节约型社会,要正确把握“节约路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6:55 扬子晚报

  节约资源,正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理性诉求。如今无处不闻节约声,“节约”两字是我们眼下看到、听到的一个高频语词。有社会学家评说,近年来,还很少有一个带明显操作意义的社会概念,如此这般迅速得到社会的普遍响应。

  最近一个时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部门在推行各种节能的具体措施,甚至“唤醒”了一些曾被人们遗忘的大大小小的节约窍门。从拧紧水龙头,少用一个纸杯,一张纸两面打印
,到减少电器的待机状态,等等,简直细化到举手投足的每一个环节。

  诚然,节约需要从小处、从细节入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但是,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个既细微又宏大的话题:既需要公众日常的自我约束,又需要企业主体自觉规范,更需要政府勇于承担相关职责。而“节约型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是一个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形态。所以,着眼于节约型社会的这一要义,单纯关注节能的种种细微之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正确把握“节约路径”,这就是———“抓大而不放小”,治标更要治本。

  何谓“抓大”?就是要充分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策略上的统筹性与科学性。一个“短命”的或非理性决策所造成的浪费是最大浪费。比如,城市规划跟着领导长官脑袋走,跟着开发商的项目走,挥霍土地,透支财力“摊大饼”。再如,群众意见很大的马路重复开挖,就是一种无法估算的巨大浪费,其根源在于水、气、电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缺少联合行动的协调机制。试想,即使各家自有一套节约施工成本的办法,这些节约成果也可能早被反复开膛破肚抵消了。在前不久的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就说过,“好的城市规划,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节约。”还有,像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已被事实证明,其后果也是惊人的浪费。近日有报道披露,“电信网络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浪费数额相当于建几个三峡”。

  何谓“治本”?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生产源头上堵住浪费。回过头看,那些给公众开出的各类“节约小处方”,不少属于无奈的治标之举;要求公众掌握各类节约“小窍门”,仅仅是“末端治理”而已。因为,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看,公众的消费往往是被动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国家层面给企业制订强制性的节能标准,是从源头控制能耗的技术手段和政策保证。日本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通过立法来促使社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他们不仅对能耗企业进行分类管理,而且对日常用品如汽车、空调、冰箱、复印机、电脑乃至磁盘驱动装置等都有严格的节能标准,并在规定的年限里设有相应的能耗递减率。这使得生产企业要不断进行节能技术投入和进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节能成效。可以预见,引导市场提供更多的节能产品,恐怕比向千万人苦口婆心地告诫节约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更为关键的治本之策是,政府要更多地利用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来引导和规范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除了建立生产、行政和生活资源消耗标准化之外,还要配以其他制度举措。具体说来,一方面,政府可以用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和消耗。水、能源、土地、矿产等这些稀缺的资源,其价格水平要反映稀缺和供求关系。通过资源的价格提高,生产和消费成本的上升来“倒逼”约束人们的节约资源,来催生大量节约资源的替代性技术。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善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利用税收杠杆,调节资源的分配、利用和消耗。有不少专家建议,对汽车消费、家庭的住宅面积和套数、超标准用水和能源等,都应课以不同程度的房产税、资源消费税;而对于集中交通方式、循环利用水资源、重大的资源替代性技术和生产、节约土地式的住宅和其他建设,在技术开发、生产供给、销售消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

  只有在“抓小”的同时重点做好“抓大”工作,有力治标更有效治本,节约才能真正实现“捡了芝麻”又“抱得西瓜”的最大化效果。以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才真正称得上是科学发展。李扬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