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把“大刀片”的惊人感召(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5:1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一把“大刀片”的惊人感召(组图)
一把“大刀片”的惊人感召(组图)
一把“大刀片”的惊人感召(组图)
  (上接昨日A09版)“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8月4日下午,站在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上,记者感慨万千:当年数万敌兵在这里埋伏,战斗,在红军将士们几乎毫无防备的情势下打响。

  战斗打响

  全军陷入即将覆没的绝境

  “刚开始的时候,就听见国民党这边的机枪吼得响,啪啪地没断过。”听说记者要找战场的旧址,79岁的当地老人、战斗的见证者朱怀钦丢下了放牧的两头黄牛,弯身捡起草帽,带着我们沿山坡往北大步走去。

  战斗打响时,红军的先头部队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有敌人!打啊!”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吼叫着,匍匐卧倒,把手中的枪口指向敌人子弹飞来的方向。可是,大多数红军战士的枪却没有响。寒冷的天气,枪栓冻结,战士们冻僵的手指,怎么也拉不开。“那时候我们在村里远远地看着,就奇怪为什么红军不开枪呢?战斗一开始,许多红军就倒下了。”跳过一道田坎,朱怀钦回忆说。

  看到只有零星的回击,敌人顿时感觉有机可乘,在进行了第一次迫击炮和机枪的混合打击后,随即向红军发起冲锋。红军战士抡起枪托和包围上来的敌人们混战在了一起。此时,随军行动的军参谋部主任薛平阶(外号大金牙)吓破了胆,惊慌失措:“我们被敌人包围了,公路过不去了,大家伙儿各自逃命吧!”先头部队一下子乱了阵脚。

  形势危急。先头部队打散了,红二十五军即将陷入全军覆没……

  危急时刻

  吴焕先抽出大刀片:跟我来!

  然而,历史因为一个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打了一个转。

  这就是军政委吴焕先。冒着敌人“倾泻”的炮弹,吴焕先从后面一阵小跑,冲到了岗坡上。他指着“大金牙”一声怒喝:“捆起来!”

  雨雪飞扬,硝烟弥漫。吴焕先从交通员身上“嗖”地抽出一把大刀片,高声呼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绝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喊罢,他纵身一跃,奋不顾身扑向敌群。朱怀钦说他清楚地听到“大刀片的声音,噼里啪啦的”!

  吴焕先的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发了士气。“大伙跟着吴政委上啊!”一时间,血光四溅,杀声震天。赤脚上阵的红军战士们刺刀折断了,用枪托砸;大刀卷了,就抱住敌人用拳头砸,用脚板踹,地上冻硬了的土块掂在手里也成了最好的武器。“从当时的喊杀声能清楚地听出,不少还是没有变声的孩子。”

  喊杀声中,鲜血染红了七里岗的冻土。

  ”我怎么能离开阵地!”

  在炮火掩护下,敌骑兵也冲了上来,他们居高临下,占尽优势,红军伤亡惨重。混战中,有人喊道:“先砍马腿,再杀敌人!”硝烟弥漫,寒光飞舞,一片伤马嘶鸣和重重倒地声,敌骑兵嚎叫声减弱了。

  枪林弹雨中,吴焕先始终战斗在一线,警卫员担心他的安全,多次拉他下去。他冲着警卫员吼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我怎么能离开阵地!”“同志们,跟我上!”这时,徐海东率领的225团从后边赶了上来,从七里岗左侧向敌人发起猛攻……终于,敌人被暂时压了回去。

  战斗间隙,吴焕先和徐海东商量:怎么能让枪打响?“徐海东出了个主意,战士们点燃柴火,轮换着烘手烤枪。不一会,红军的机枪响起来了,就看见国民党的军队直往后跑。”

  战斗,在拉锯中胶着

  “大约在这个时候,枪声小了。”8月4日下午5时,七里岗上,朱怀钦老人指着南边的天空,似乎在努力回忆当时的情形。

  这是一场残酷的拉锯战。整整一下午,风雪中红军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黄昏时刻,战线终于稳定下来,两军形成对峙状态。但不满3000人的红军仍然处于数万敌人的包围之中。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吴焕先与徐海东紧急商议,红223团向敌阵地发起冲击,力图打开一个缺口,冲过许南公路。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抵抗,红军的三次冲击都没有成功。

  天渐渐暗了下来,刚才漫天飞扬的大雪又变成了瓢泼大雨。趁此时机,军首长命令,红军主力后撤到10公里以外的几个村子,抓紧时间休整,待天黑后想法突围。

  血战过后

  300多忠骨埋了满满一大坑

  临着七里岗的砚河里,有一种红色的石头。老乡们说,这叫红军石,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染成的。七里岗的山坡上,有一个长约20米、宽10米的深水坑。站在坑边,朱怀钦的声调高亢起来:“十几年前,附近一户人家打算在这里修个鱼塘,谁知挖坑的时候挖出了许多骨头。看骨头的样子,都是不大的娃子。”

  独树镇战斗打响时,先头部队的20多名战士,被敌人的炮火堵在了坑里,面对拥上来的敌人和密集的火力,坑里的战士们宁死不降,反复向外冲锋,最终全部牺牲在坑内。“第二天早上,风雪一停,附近的岗坡上,到处都是死人。不少红军战士死的时候,还死死地抱住敌人的尸体,怎么掰都掰不开。”在这场战斗中,当时任军政治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左小腿,身负重伤。那年,他才18岁。

  挖鱼塘挖出的红军战士遗骨,被送往烈士陵园安葬。这个普通的水坑被老百姓叫做“红坑”。

  独树镇七里岗血战,红军伤亡惨重。究竟牺牲了多少人?据原红二十五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回忆,大概是300人。据介绍,独树镇战斗结束后,敌人将一些红军烈士遗体、被俘人员包括之后拐河战斗中的被俘人员,都集中到了独树镇西北保安镇南的乱尸岗,挖了一个大坑,生者、死者全部埋在了一起。乡亲们说,上世纪60年代这里修路,发现了坑中的烈士遗骨,“300多人,满满一大坑啊!从骨头上看,哪里是大人啊,都是小小红军!”如今,烈士的遗骨都已妥善移葬。“安息吧,英雄的革命先烈!”阵阵哀念袭向心间,记者离开这里时,心情格外沉重。

  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场血战。红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挫败了国民党数万步兵、骑兵的伏击,粉碎了敌人妄图将红军围歼于北上抗日途中的阴谋……

  似乎要让记者体会独树镇战斗那天的惨烈与艰难,采访团离开七里岗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霎时间,狂风忽至,大雨夹着冰雹倾盆而下,越野车上的仪表盘显示的车外温度,几乎一瞬间降了十几摄氏度。迎着风雨,我们沿着红军当年北上抗日的足迹继续新的征程。

  继续北上

  突出重围挺进伏牛山

  张庄距七里岗战场约20公里。独树镇血战当晚,红军主力一路急行军撤到独树镇东北侧的张庄附近。大批追敌随之迫近。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连夜突围。

  记者驱车前往张庄,浓雾中的伏牛山若隐若现。

  村民们说,经历了那段历史的老人多已病故,村民李建中82岁的老父亲李凤祥,或许能记得这段历史。记者辗转来到李家,老人却外出不在。

  李家的旁边有座老屋,墙上布满了青苔,院子里满是荒草。“张庄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当地一位83岁的老者依稀记得当时的情形。

  当夜,风大雨急,连日急行军又刚刚遭遇了一场恶战的红军极度饥饿疲劳,此时,却传来了出发的命令。据有关史料记载,徐海东曾说:“部队疲惫不堪,又冷又饿,派通信员去催出发,从团长、政委到战士,都睡着起不来。我找了条棍子,先从团长、政委打起来,在一个村里撵出200多人。”

  风更大了,雨雪铺天盖地。夜色中,由军首长带领突击队走在队伍最前列。敌人万万想不到,红军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部队收拢完毕,迅速组织突围。从桐柏县一直随部队行动的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领着张庄村民王永合头前带路,红军向右绕道叶县保安寨,从敌人包围圈的夹缝中穿过,连夜越过了许南公路。

  27日拂晓,红军进抵伏牛山东麓,身后追敌距红军只有6公里。看见大山,横鞭策马的徐海东笑了,对身旁的吴焕先说:“这下好了,来了三个团的援兵。”“在哪里?”吴焕先忙问。徐海东一指前面的三座大山:“那不是!”

  生长并在大山里成长的红军挺进伏牛山,饥寒交迫,前途茫茫,是蛟龙入海还是再遇伏兵……

  特派记者李阳辛渐文李康图

  责任编辑:李胜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