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00:1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杜建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人人关心,社会各方面参与。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文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好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深刻认识文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的重要性

  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文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光辉的形象,它照亮了永恒而寂寞的时空长廊。新世纪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理想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今天的文艺工作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艺工作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艰巨任务。大家知道,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文艺欣赏体验对他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构成其生命的底色。一个时代的文艺欣赏决定了一个时代的人的成长。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出好戏常常使一个人受益终身。有位诗人说过:“一句进入童年脑海的诗句,抵得上成年后阅读的十本巨著。”中国有几亿未成年人,为他们贡献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对造就一代人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充分发挥文艺的作用,以优秀的精神产品,满足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充足的精神营养,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和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充分发挥文艺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切实担负起文艺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神圣职责。

  充分正视当前未成年人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未成年人文艺工作与整个文艺工作一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我国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无论产品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3亿多未成年人的文化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儿童文学作家3000余人,每年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千余种,但儿童书架的显著位置赫然摆放的,仍是诸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格利佛游记》之类流传几十几百年的儿童故事。令人不无酸涩的是,诸如《哈利波特》、《神秘岛》一类作品接二连三地风靡全国,而我们本土原创的未成年人文学作品,至今还拿不出一部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经典之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脱离:一是当前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内容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拥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以及繁荣多样的图书市场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丰富途径,他们的生活也较原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简单、淳朴的童年生活,已成为昨天的记忆。今天的未成年人是更加复杂也是更加富于思考而有活力的一代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达方式、审美趣味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现在的孩子们面对冰心的《致小读者》、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经典读本时,已经没有上辈人那样浓厚的兴趣。而现在许多文艺作品的提供者却不能及时察觉或者干脆漠视这一变化,仍然是在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来框定现在孩子的思维,造成许多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不是低于就是高于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作品的语言和反映的生活都离未成年人较远,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脱节。以“大人”的姿态传授并不被孩子们认可和接受的道理是当前许多未成年人作品的“死穴”。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家所不愿看到的现象,许多孩子宁愿选择怪诞调侃的“灰色童谣”,宁愿选择观看火爆刺激的《超级女声》,有些人甚至宁愿选择追捧百无聊赖的芙蓉姐姐。

  二是文艺创作的过程脱离了未成年人的主体。未成年人文艺作品一直作为文艺体系中的特殊样式存在,其特殊性就在于生产者是成人,而消费者(或欣赏者)却是未成年人。这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价值尺度、审美趣味、表现方式等往往取决于成人的态度。英国人19世纪就提出“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而我们相当一部分作家至今还没有真正深刻思考过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而是一味地走“告诉你一个道理”的老路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我们的一些文艺作品也只是反映了成人理解的未成年人的生活,或是希望他们过的一种生活的状况。这当然就与未成年人主体发生隔膜。毫无疑问,我们的未成年人文艺作品是要用崇高的精神、先进的理念来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但方法理念都必须创新。《哈利波特》为什么会风靡全球,让全世界的孩子们着迷,其作者罗琳女士的一席话颇为耐人寻味,她说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我们的未成年人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到未成年人中间,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学会用未成年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创作出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结合的作品。

  进一步加大对文艺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的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未成年人文艺工作,既需要很大的热情,更需要足够的理性,未成年人文艺工作者要取得成效,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进一步了解未成年人,抓紧研究未成年人的生活、心理,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多方面诉求和需要,把自己的工作与接受对象的年龄及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考虑,使自己的作品既适合他们,让他们爱看、爱读、爱听,同时又能成为他们的精神向导。当前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是如何在未成年人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中弘扬人文关怀。当前,一方面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在紧张的经济竞争环境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商品化、休闲化、表面化现象,另一方面,由电子文化所造就的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过去那种关注精神、价值、真理、终极意义之类形而上的“深度阅读”,正在日益被关注消费、时尚、流行、感官愉悦之类形而下的“平面阅读”所取代。而且商品化趋势的强力渗透,使我们社会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失,“诗意存在”的空间被迫大幅度缩减自己的地盘。在未成年人文艺创作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必须以自己的作品来张扬一种更为广阔和深远的人文关怀精神。应当让张扬人文精神和未成年人生命关怀的文艺创作成为主流。在不排斥未成年人文艺的游戏意味的同时,更不放弃人文关怀的承诺,既关注未成年人的当下生活,也关注未成年人的历史生活,还勾画未成年人未来的生活蓝图。

  二是如何引导网络文艺。如今,已是多种媒体并存的时代,电子媒体介入文艺势在必行,尤其是互联网,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迅速扩大,网络文学的发展势头很快,网络游戏越来越风行,文艺借助于网络走下了以往高不可攀的圣坛,使文艺成为普通大众人人都可以“过把瘾”,可以娱乐一把的东西。这种网络化的趋势给文艺带来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未成年人的参与性空前提高,文艺与受众的距离会相应拉近,文艺的游戏性、娱乐性都会随之强化起来,文艺价值观的表达也会更接近未成年人的本体世界。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网络的互动与超文本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未成人文艺欣赏的习惯产生冲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文艺固有的理性深度。如何在准确把握传统文艺形式和电子媒体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互动互补,也将是未成年人文艺工作面临的课题。

  三是当代未成年人文艺创作的新特点,比如当代未成年人的话语特色,成年人很不熟悉,几乎不懂,当然更谈不上用他们的语言来创作文艺作品。又比如,过去的未成年人文艺主要是关注未成年人的校园生活和内心世界,对社会体验触及很少,而实际上现实社会对孩子们的影响一点也不应当低估。

  总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艺工作责任重大。今天,在党中央日益重视未成年人工作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文艺建设,更多关注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不懈地为他们提供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尚而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就一定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