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白洋淀千顷苇塘摆战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06:34 哈尔滨日报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史延志 薛明 张巍

  雁翎队:“小兵张嘎”和他的战友们

  1938年,日军侵占了冀中平原,在白洋淀的大村镇赵北口、同口等处安上了据点,对淀中村庄实行“三光”政策。中共方面派人到大张庄召集猎户开会,动员他们拿起“大抬杆
”(注:水上打猎的火枪)参军参战,反抗日寇的侵略。不久,有二三十人带着火枪参军,成立了水上游击队。原来他们在打水禽时,为了防止浪花打湿枪膛内的火药,在枪口插上一根雁翎,这样每支猎枪上都带着雁翎,又加上猎户过去行围打猎时,小船行驶像雁群飞翔的“人”字形,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队伍起名为“雁翎队”。

  随着冀中平原斗争的日益残酷,在八路军的直接帮助下,雁翎队从1940年开始成为一支更加有组织的队伍。他们选出了自己的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在共产党员殷金芬的率领下,有计划地配合八路军水上部队积极行动起来。这中间,他们曾发动湖上的乡亲们用下沉大树的办法,封锁了白洋淀中的每一条水道,又用无数的船舶搭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浮桥。这样,一旦发生敌情时,我们的部队便可以通过这些浮桥,迅速地增援。

  雁翎队最后发展到100多人,成了白洋淀地区抗击日军的有生力量。当地群众热情地歌颂:“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浩荡的淀水,冬天里的冰面,迷宫一样的芦苇和荷花,都成了他们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屏障。而他们头顶荷叶、口衔芦管潜伏在芦苇丛荷花淀里的形象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中的不朽经典。

  1961年,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在《河北文学》上发表;1963年,该小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一部黑白电影《小兵张嘎》,让我们了解了白洋淀里的这支水上神兵———雁翎队,认识了勇敢、可爱的嘎子。时至今日,电影《小兵张嘎》已被社会各界公认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世纪经典”,影响、教育了几代人。

  在白洋淀之窗,我们来到了按照电影场景复制的嘎子家,在“嘎子屋”里盘腿而坐,伴着油灯,用大碗喝茶,与嘎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如果“小兵张嘎”仍健在,今年至少也得70多岁了。许多人来白洋淀都会问:电影中嘎子的原型是谁?有人说是赵波,有人说不是。刘经理说,在白洋淀人心中,每一名雁翎队员都是嘎子。小兵张嘎是白洋淀中千百个抗日英雄浓缩而成的,而且经过了艺术加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是真正的张嘎子,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嘎子。

  芦苇荡中杀敌寇

  中学时的一篇课文《荷花淀》,让我们认识了白洋淀这片美丽的地方。

  6月初,在荷花尚未盛开的季节,记者来到白洋淀,寻访昔日的英雄,聆听还在延续的真实故事。

  寻访“小兵张嘎”的足迹

  到达河北省安新县城这天,恰好是周末,县城里的雁翎队纪念馆没有开门。当地人告诉我们,位于淀中鸳鸯岛上的白洋淀之窗是目前关于雁翎队资料最全的地方。于是,我们包下一条小船,直奔白洋淀之窗。

  白洋淀之窗以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丰富的实物,真实地展示了白洋淀悠久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再现了小兵张嘎和淀上神兵“雁翎队”的光辉足迹,详细介绍了独具特色的淀区文化和朴实淳厚的渔民生活,充分地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资源和水乡美景。

  巧的是,在白洋淀之窗,我们遇到了正在帮助他们重新布展的安新县文教局创作者范法柱。今年61岁的范法柱笔名范田,是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作家之一。他从1970年开始参与与雁翎队有关的文学创作,参与创作的连环画———《雁翎队》曾获全国连环画绘画一等奖,并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发行到国外。1975年,包括他在内的6人创作者集体创作的小说《雁翎队的故事》问世。《雁翎队的故事》每一篇独立成篇,连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在30多年的研究创作中,范老掌握了大量有关雁翎队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采访素材。白洋淀之窗的刘经理也为我们的采访大开方便之门,派专人陪同我们在淀泊纵横的白洋淀里寻找原雁翎队队员孙革老人的家。坐着小船,穿行在芦苇荡中,我们再一次被英雄、质朴的白洋淀人民深深感动着。

  今日白洋淀:鱼米之乡赛西湖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总面积有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传说很久以前,一个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偷吃了仙药,朦胧中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即将落入凡间的时候,突然惊醒,随身的宝镜跌落下来,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变成了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这143个淀泊被三千多条沟壕所连接,各有其名。其中白洋淀的面积最大,因此而命名。

  白洋淀是华北天然的蓄滞洪区,上承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等九条河,下通渤海,是华北最大的湿地,有“华北之肾”的赞誉。淀中有纯水村39个,生活着10万勤劳勇敢的人民。

  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素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之称,有“鱼米之乡”、“日进斗金”之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白洋淀的治理,以淀造福、以淀生财成了治理的主攻方向,打渔、用芦苇织席是白洋淀人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人们称芦苇为“金条”,就在10年前,白洋淀人还是大多靠织席子为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席子的市场越来越小,芦苇也渐渐从“金条”变成了“草根”,芦苇资源已经养不了当地人了。与此同时,干旱造成淀区的水越来越少,污染加剧,加之当地人缺少对资源的保护意识,用电网电鱼,淀里的鱼也越来越少,白洋淀人民的生活遇到了难题。白洋淀曾经3次干淀,鱼的种类也从76种减少到34种。很多白洋淀人开始走出淀区,去外地谋生,其中也有在我们哈尔滨做水产生意的。

  每年20余万人游览白洋淀

  1988年,白洋淀开始开发旅游。没多久,全国红眼病暴发,有传言说因为白洋淀的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到白洋淀游一下泳,红眼病就能好。于是,全国各地涌来好多人进入白洋淀,白洋淀大大地尝了一次旅游的甜头。从此,白洋淀加大了对旅游事业的开发,现在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已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30%左右,仅今年“五一”黄金周白洋淀就接待游客3.26万人,直接收入222万元。

  开发旅游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开始在对白洋淀的保护上下功夫。从1992年起,他们先后10次从上游水库调水,补充白洋淀的水源。两三年后,南水北调将为白洋淀解决长期的缺水问题。今后,白洋淀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同时还可充当起北京的蓄水池。

  作为目前健在的两名雁翎队队员之一,今年85岁的孙革老人提起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仍思路清晰、情绪激动———“我咬掉日军指挥官一块肉!”

  从安新县码头上船,在芦苇荡里穿行了半个多小时,船夫终于把我们摇到了一个叫大张庄的村子。上岸后,没费多少劲,我们就打听到了孙革老人的家。在白洋淀,85岁的孙革可是个名人,因为他是目前仍健在的两名雁翎队队员之一。

  瘦削的面孔,有神的双眼,85岁的孙革老人精神矍铄,依稀可见当年雁翎队员的风采。而谈起60多年前打鬼子的情形,他仍旧情绪激动,思路清晰,记忆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

  鬼子连7个月大的婴儿都杀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作为天津和保定之间的重要水上通道,被称作“鱼米之乡”、富饶美丽的白洋淀里日军活动频繁。侵华日军进入白洋淀后,在白洋淀决堤128处,千里田园变成了汪洋一片。日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放火点燃村庄,每个村子都是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声一片,年轻姑娘们都躲到芦苇荡里不敢出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而残忍的日军竟连7个月大的婴儿都杀害。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白洋淀人民的反抗。1939年,渔民们拿起自制的打野鸭、打大雁的火枪和大抬杆,驾驶着渔船,自发组织起一支水上游击队———雁翎队,而孙革就是雁翎队最早的7名创始人之一。当时他只有19岁,是雁翎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

  虽说只是一名普通的渔民,但孙革说,他们家也算得上是一个“革命世家”了。早年,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打过八国联军,那个时候他们叫“打枪队”,这实际上也是后来雁翎队的前身。他的老叔曾当过雁翎队的副队长。孙革家里有兄弟四个,他排行老四。他的二哥是抗战大学毕业的,曾在部队当过政委,后来在解放天津时牺牲了。他的三哥也曾经参加过雁翎队。孙革说,虽然雁翎队员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因为有打猎的基础,枪法都极好,十枪至少能打中八枪。

  打包运船:芦苇荡里设伏

  那时候,日军从塘沽往保定运军需给养,要穿行白洋淀四五百里地。他们往往是将十几艘船首尾相连,绵延百余米长,被称为“包运船”。在孙革的记忆中,打包运船是他最难忘的事情,也是雁翎队最有名的战绩。

  一天凌晨,侦察员来报,说敌人的一队包运船将在早上八点左右进入白洋淀。于是,雁翎队员们七点就潜伏进了芦苇荡中,准备伏击敌人。谁知,当天刮起了大风,包运船是顶风前行,比雁翎队员们预算的时间晚来了好久。当时已是阴历10月,天非常冷,队员们泡在淀里时间长了,冻得上牙打下牙。见此情景,孙革对队友说:“咱身边就有药。”他掐下一棵芦苇,折成四折,咬在嘴里,也有的队员在嘴里大嚼起来,很快就不觉得冷了。

  猛咬一口:俘虏日军指挥官

  “不是咱说话狂气,雁翎队员打鬼子打得就是妙!”85岁的孙革老人一脸骄傲地说。他说,打仗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他们37名雁翎队员分成8组,各负其责。孙革与另两名队员是第三组,负责打鬼子的指挥官。

  包运船进入伏击圈后,雁翎队队长一枪打掉了船队里离地三丈高的瞭望哨,大喊一声“冲啊”,雁翎队员们如神兵天降般冲向了敌人的包运船。日军指挥官刚一走出船上的小木房,冲在前面的孙革一枪打中了他的手腕。左肩挎着枪的日军指挥官转过身去,回身向后打起枪,眼疾手快的孙革大喊一声“卧倒”,跟在他身后的两名队员没反应过来,一名当场牺牲,一名受伤。日军指挥官又把身子转过来,想打孙革,但不小心被绊倒,这时,孙革恶虎扑食般地扑了过去,趴在日军指挥官身上,两人扭打起来。日军指挥官还想向孙革射击,孙革使出吃奶的劲,狠狠地咬住了日军指挥官拿枪的手,咬断了他大拇指的筋。最后,日军指挥官对满嘴是血的孙革说:“我投降了!”

  指挥官一投降,整个日军押运队伍便全都束手就擒了。这次战斗,雁翎队共消灭日军3人,俘虏12人,缴获一挺重机枪、一挺轻机枪、70多支步枪、5支盒子枪及大量粮食给养,大获全胜。而在这之后,孙革却3天没吃下去饭,他说:“又辣又苦,人肉真不好吃!”

  “我在芦苇荡里入党!”

  在没有田、没有路的芦苇荡里与敌人周旋,雁翎队员的生活是艰苦的,尤其是到了三九严寒的冬天。有一天,队员们坐在冰上等着伏击敌人,由于等的时间太长,大家只能背靠着背互相取暖。不知不觉中,孙革睡着了,手就放在冰上。等他醒来,发现手粘在了冰面上,左手无名指的末节冻伤,出了一个窟窿。当时根本没有药,队友们就掏出棉衣里的棉花套,塞进烟袋锅里点着,烧成灰后点在受伤的窟窿上。从此,孙革的这根手指再没有伸直过,至今还能隔着皮肤看到里面是黑的。

  孙革说,整天在芦苇荡里钻来钻去,雁翎队员没有身上没伤的。他的身上有几十处伤疤,最小的也有酒瓶盖大。当年踩在尖硬的枯芦苇上,苇子还曾经从他的脚掌穿过,那种疼痛无法想象。

  “没有苦,哪有甜。”孙革说,打鬼子虽然很苦,但有共产党的领导,渔民们就有了主心骨,就看到了希望。那个时候,雁翎队的正式编制是80人,党组织会给他们这80人发衣服、发鞋、发武器,每个月还给6元钱的津贴。雁翎队员们虽然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渔民,但组织很严密,管理很严格,每天无论多晚都得召开班务会,总结一天的行动,查找不足,像穿百姓的衣服、随便从淀里捞鱼吃这样的错误是绝对不许犯的。

  1940年夏天,孙革在芦苇荡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雁翎队员中入党较早的。他在入党誓词中说:“我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抗战到底!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抗战期间,他一直是雁翎队的党支部委过解放战争,但最终还是当了一辈子农民。

  历史不会抹去雁翎队员们的革命功绩。孙革永远无法忘记自己1987年的那一次北京之行。那年,孙革等10名雁翎队员代表来到北京,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委会办公室捐赠雁翎队抗战时期使用过的冰床,供珍藏、陈列和研究。当时,秦基伟司令员用自己的专车把他们接到住处,杀掉了自己养的小乌龟给他们吃。大家谁也不好意思吃。秦基伟司令员拍着桌子说:“当年我们行军打仗,捡点野菜都恨不得藏起来留着以后吃。可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为什么不吃?下筷子,这是命令!”大家都笑了,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