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棚一架,百姓吃菜不再难:记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薄膜农业研究专家赵鸿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4:30 山西日报

  如今,即使寒冬腊月,在南北大地的塑料棚内,无论蔬菜生产还是花果栽培,都可以正常进行;即使在高纬度地区,比如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也可以长出农作物,并且还能高产稳产。

  然而,塑料大棚未进入农业生产前,这一切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凭借塑料大棚这项技术,我国作物栽培的时间范围才扩展至春夏秋冬任意时节,北方居民靠储藏大白菜过冬的吃菜问题彻底划上了句号;我国作物栽培的区域极限才大面积向北推移,许多瓜果蔬菜在高寒地区落地生根。同时,这项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千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提到这项技术,不能不提到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薄膜农业研究专家赵鸿钧。一次偶然机会,让他与薄膜农业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赵鸿钧是我国乃至世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长期与塑料薄膜为伴,潜心研究,默默奉献,全力推广。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界泰斗、时任中国农科院院长的金善宝先生曾盛赞他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

  许多伟大的发明往往源于不经意间的举动,也必然结果于“有心”不懈的探索。1953年,赵鸿钧在位于太谷的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上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旧塑料包装覆盖蔬菜地,发现地温竟然提高了1至9摄氏度!这一发现让“有心”的赵鸿钧兴奋不已,也引起了他极强的探索兴趣,成为他50多年潜心薄膜农业研究的开始。这一发现后来被世界薄膜农业研究领域称为“太谷地膜”,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还要早。1956年,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赵鸿钧被保送进入山西农业大学深造,后留校任教,继续他钟情的薄膜农业研究。

  1964年,他向农业部等部委正式提出建议,首次提出了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以及薄膜在鸡舍防寒、渠道防渗等17项农牧业方面的应用,同时附上自己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支持。同年,他开始了“塑料大棚万里行”推广活动,足迹从东北、华北到西北,遍及29个省、市、自治区,培训人员500万人次。

  “为人民谋福利,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赵鸿钧说。1975—1976年,年纪不大的赵鸿钧,已经在长春、太原成功地主持召开了第一、二届全国薄膜农业研究会议。据统计,到1980年,经他推广的塑料大棚占全国的80%以上。期间,他还根据农业部的意见设计了“晋阳型”塑料大棚钢架结构,该结构仅需钢材每平方米5公斤,比日本最节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这种大棚在我国及第三世界国家很快得到了广泛推广使用。专著飘洋过海,让他的名字成为薄膜农业研究的代名词为实现推广薄膜农业技术、造福民生大众的目标,赵鸿钧积极著书立说,在足迹未到的地方,让专著“代行其道”。50多年来,他撰写出版了数十本研究专著,“书迹”遍及全国各地、大洋两岸。

  为积累研究资料,赵鸿钧一方面努力进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查找搜录各种相关资料。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内的中文、英文、俄文等有关资料,赵鸿钧查了个遍。他还利用假期到北京图书馆查阅。在北图查阅资料那段时间,为节省时间,他中午就在图书馆外就近简单吃点,然后找个阴凉地歇一会,等图书馆一开门就又一头扎进去,不到闭馆不出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学习精神,给当时北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上世纪60到80年代,他参阅了国外文献420余种,国内文献650余种,并于1978年前撰写出版了《农用塑料大棚》《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塑料大棚园艺》《前进中的我国塑料大棚园艺》等多本专著,这些著作是我国最早和最权威的塑料大棚专著,被认为是“世界薄膜农业宝库中出版较早的几本专著”,为薄膜农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塑料大棚园艺》与《农业生产工厂化》两部专著已被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列为教学参考书,数十篇论文也不同程度地被各个国家引用。世界薄膜覆盖研究权威人士、日本专家内海修一所著的《世界覆盖园艺》一书中有关亚洲的很多材料,都是从他的著作《塑料大棚园艺》(1978年第一版,科学出版社)上引来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检索有关薄膜农业的资料都是用赵鸿钧的名字进行检索。多年来,他的研究在日本、美国、英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有介绍和报道。简单朴素心愿,让他古稀之年仍忙于薄膜农业研究采访赵鸿钧时,他正在进行双膜覆盖(地膜覆盖加小拱棚覆盖)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提高太谷山药的产量和品质。

  “山药不仅是食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中药材。据史料记载,世界上最有名、最有药用价值的山药在中国,中国最有名的山药就在山西太谷,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太谷山药的产量和品质都未得到提高甚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赵鸿钧简单介绍中,流露出遗憾。为了挖掘我国这一特产应有的价值,年近古稀的他除了向有关部门建议重视开发和研究以外,自己已悄然开始与当地农民进行合作生产研究,尽快提高太谷山药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种植使用的最重要的技术,仍然是薄膜覆盖技术,特别是双膜覆盖技术及研究,目前已收到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年近70岁的赵老还在悉心总结研究,埋头撰写200万字的以薄膜覆盖为主的专著《中华薄膜农业》;应农业部等邀请,积极参加国内有关薄膜农业的会议……继续在薄膜农业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劳累奔波。

  “生在农村,身在农大,志在农业,心系农民,要将毕生献给塑料大棚!”有这样的心愿,赵鸿钧难有闲下来的时候。

  本报通讯员程刚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