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爱行动”到“丛飞现象”(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5:49 深圳商报 | |||||||||||
从“关爱行动”到“丛飞现象” ——评述深圳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实践 在丛飞的背后,还有注册成员近6万的“义工”群体和数以百万计乐善好施的深圳人,形成了爱心人物层出不穷的“丛飞现象”。 在“丛飞现象”背后,更有一个叫“关爱行动”的“深圳爱心节”。每年冬天,这项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倡议发起的全民性行动,让深圳这个城市没有寒冷,没有“冬天”。 也许有人会问:在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与人彼此陌生的移民城市,为什么会出现丛飞和“丛飞现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乐于献血、捐器官、做义工?为什么中国内地的助人组织“义工联”、慈善团体“狮子会”会率先在深圳出现?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看望丛飞时的一番话,也许能回答这些问题:“丛飞现象”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境界,包括每年在全市开展的关爱行动,正是深圳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的目标和追求。 奉献是深圳人的精神特质,而关爱彰显了深圳人的奉献精神。在深圳人看来,没有相互间关爱,深圳就会变成一片冷漠的水泥森林;没有相互间关爱,深圳无论制造再多财富,也永远是人们无法认同的家园。所以,深圳人格外珍惜“关爱”两字。 解释“丛飞现象”,解释“关爱行动”,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深圳和深圳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深圳是座从来就不缺少关爱的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关爱行动,更将市民们自发的关爱义举变成了规模化、制度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从而为丛飞现象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解释丛飞现象,先要解释深圳,解释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关爱行动。深圳是一个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城市:这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有精细的市场规则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一个移民城市,而且大多数市民没有深圳户籍,不少居民曾对深圳缺少认同,家园意识薄弱;这是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人们追求时尚、崇尚现代文明……但是,深圳并不缺少爱心。在深圳短短25年的历史上,有一串闪光的名字:陈观玉、张桂娣、曾柳英、臧金贵、郭春园——他们或为普通退休女工、医生,或为局级领导干部、居委会主任。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社会、对他人极其热爱。他们以善良、奉献、敬业的美德,书写了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动人乐章。在深圳,有一个叫“义工”的群体。他们有注册成员近6万,有团体会员441个,建立了53个服务中心、255个工作站、143个服务基地。全市参加过义工服务的市民超过300万人次。他们被誉为城市中最可爱的人。多年来,深圳狮子会数次远赴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为那里的少数民族同胞送医送药,送光明。对于这个城市的决策者来说,如何把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城市不断涌现的关爱的星星之火变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烈焰,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这是率先富裕起来也率先遇到社会矛盾凸现期的深圳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2003年12月18日,首届深圳关爱行动喊出了“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响亮口号。这项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策划并直接推动,以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建设活动,前后持续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500多项关爱活动,数百万人的热心参与,让无数人切身感受到了“关爱”的温暖。从200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关爱行动,让鹏城的冬天充满温暖与和谐:福田区干部敲开了困难群众的家门,与数百家困难群众“结对子”帮扶;罗湖区财政先期拨款50万元,启动了“帮困扶弱基金”;南山区慰问单亲、特困母亲,给她们送去了慰问金;盐田区一次性为全区低保户安排了就业;宝安、龙岗区与劳动部门联手,通过劳动监察、群众举报、舆论监督等,解决外来工的“欠薪之苦、讨薪之难”;市公安局开展“进万家门、办万件事”活动,市文化局每年组织数百项文艺活动丰富市民和外来工的文化生活,市卫生局等单位开展的“微笑工程”让121名唇腭裂儿童成功实施了手术……关爱行动还不满足于一时一地问题的解决。针对欠薪问题,深圳加快了健全工资支付体系的步伐,制定了《深圳市工资支付条例》,并进一步完善劳动执法协调机制,落实了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报告制度。市民政局制定了《深圳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福田区出台了《特困家庭子女入学助学救济暂行办法》,每年财政拨款100万元,用于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就学。点点爱心,逐步把深圳变成了文明之城、温暖和谐之城。一位长期从事文明研究的人士说,关爱行动最大的价值,在于把市民自发的爱心义举变成了制度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变成了一个城市共同的文明节日,它让整个城市都变得更加和谐了。一位市民说:“过去看到先进人物作奉献、义工做好事也感动,但只觉得他们是先进人物,自己有差距。举办关爱行动的两个月时间内,我也天天在想自己该为别人做点什么。”关爱行动得到了广大市民极大的认同和追捧。据深圳九鼎文化调查公司的问卷调查,关爱行动期间,深圳人的“关爱指数”提升了48%。而一份由市文明办与市社会科学院联合编制的文明指数的测评显示,2000年至2003年四年时间,深圳市的文明指数分别为100.00、107.77、127.62、128.14,年均递增率为9.04%。还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深圳,84%的市民认为“义工是我们社会中值得尊敬的人”,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91%的人愿意做义工。 有位诗人写道:在南国边城的万种风情中/最具魅力的是深圳人善襄义举/最醉人的是深圳人乐于助人的拳拳真情。 关爱行动使敢闯敢试、服务全国、奉献全国的深圳精神不断升华,使之成为深圳人的集体认同,这给丛飞们播撒爱心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 解释丛飞现象,还有一把钥匙,就是深圳精神。 二十多年来,深圳承担了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的重任,承担了“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伟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试验场”、“排头兵”的特殊历史定位,培育了深圳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也让深圳人普遍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个深圳人,就应该讲奉献。深圳数次提炼“深圳精神”,但“奉献”二字始终没改、没变。二十多年来,“先富带后富”的责任意识,让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人,格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捐款救灾、捐资助教等义举,在深圳蔚然成风。奉献是深圳人的精神特质。深圳人明白,是全国人民的支持成就了深圳今天的辉煌。深圳人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每逢我们国家遇到了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深圳人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深圳发起的赈灾义举,共捐款捐物上亿元。2001年冬天,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了七级地震,数万灾民由于缺衣少被在寒冬里冷得瑟瑟发抖,深圳奥斯达服装公司立即送去了上百万元的衣物给灾民御寒。今年6月以来,广东省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涝等灾害,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面临极大困难。在灾情面前,深圳人迅速行动起来,仅7月12日,全市就共募得捐款4000万元,各种物资装满了整整34辆卡车。不少市民专程赶到市民政局,为灾区捐款。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从龙岗坐车过来,捐了330元和一件自己刚买的新衣服;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在妈妈的陪同下,捐出了过年的压岁钱。据最新统计,深圳多年来共帮扶了全国10个省(区)、60多个县(市),各类资金共计75.15亿元;深圳市经合基金累计提供6.3亿元低息借款,帮助贫因地区建设“造血型”项目265个;深圳人在全国建设了150多所希望小学;深圳花费2433万元资金,为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1000多人次,被外省领导誉为“最根本的扶贫”。只有这样的城市,才会把丛飞当作英雄和偶像;只有这样的崇高城市品质,才会有丛飞现象出现的深厚土壤。2005年上半年,市委书记李鸿忠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深圳经济特区新形势、新使命、新定位、新战略的讲话。其中“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特区内涵,更被舆论称赞为“新特区意识”。这是对深圳精神的又一次升华。也是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列出了25项改革闯关重点,将改革重点指向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央媒体对此的评价是,深圳要“在全国改革年再立新功”。在5月底举行的深圳市人大会议上,又率先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此举,更被中央媒体评价为“打响了中国经济由成本优势向科技优势转移的第一战”。“深圳又在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摸索过河的‘石头’!”李鸿忠反复告诫深圳人民: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神圣使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阶段,深圳人要继续当好探雷、开路的“工兵”。一位学者说:“二十多年来,深圳人不仅建设成了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更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精神。”有这样的深圳精神,就不难解释丛飞们的精神世界。 移民城市的深圳,几乎每一位市民都有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并形成了一种既勇于竞争又乐于助人、既尊敬成功者又宽容失败者的新型移民文化,这是丛飞们播撒爱心的文化支柱 深圳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各地移民以“不是猛龙不过江”的豪迈气概,汇聚深圳。移民们彼此陌生,人与人之间保持着距离,没有血缘纽带、地缘纽带和历史瓜葛,这使深圳人最先认同市场经济规则,最早形成竞争机制,形成了现代契约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囿于旧的文化传统和传统熟人社会的种种潜规则,深圳人对竞争和市场规则的认同,被一些人误解为“没有人情味”、“只认钱不认人”、“人情淡漠”,并由此产生了种种非议。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声浪中,来自不同地域的深圳人,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中,对亲情的渴望,对关爱的追求,特别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比任何地方都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一些从外地来深圳闯荡并经受过失败、挫折的深圳新移民,更愿意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给他人以关爱。深圳有一对夫妻,男的叫陈俊名,女的叫李萍,他们的儿子是一位地贫儿。看到周围不少地贫儿由于经济压力没钱输血,甚至放弃治疗,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深圳市地中海贫血儿童志愿者服务队,联络地贫患者家庭,组织大家互助互爱,呼吁社会帮助。为了给这些孩子寻找生命燃料,他们辗转香港找到药品生产厂家,最终使药品价格从1000多元降到400多元。深圳有个残疾人,叫苏丽萍。1994年来深,1996年发生车祸,高位截瘫。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位商海中的女强人几乎放弃生命。在丈夫3年的精心照顾下,苏丽萍创造了生命奇迹。她不但站起来,还拄着拐杖走进了深圳残疾人网站,当起了义工,做起了全国第一个残疾人网上红娘,帮助近百对残疾人喜结姻缘。推己及人,这就是许多深圳人乐于助人的动因所在。在深圳,老板主动给员工提供发展赚钱的机会;在深圳,人们普遍乐意给创业失败者和弱势群体以道义上的支持;在深圳,政府正考虑出资给创新的失败者以生活“保底”。竞争是无情的,有千千万万的成功者,就有千千万万的失败者。但是,在深圳,有多少挫折、失败,就有多少关爱和真情。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捐助南粤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善款交接仪式上说,关爱,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弘扬爱心、奉献爱心、呵护爱心,应成为我们这座年轻城市的不朽“传统”。一方面是契约社会平等的、无情的竞争,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培育的无私的、深情的关爱。这就是深圳特有的城市性格。关爱行动,给深圳的城市性格和移民文化增加了一个新亮点,给深圳的城市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关爱行动同样需要制度建设。“不让雷锋吃亏”才能让“雷锋”健康成长,并变成城市时尚。深圳用制度给关爱行动以支持和“关爱”,给丛飞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让丛飞现象有了制度保证 不让“雷锋”吃亏,这是丛飞现象所以产生在深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深圳市委领导一班人从精神文明建设以往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制度保证。以法制、制度保护“雷锋”,就是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给先进人物拓展“生存”空间,从而形成人人学先进、个个做先进的社会大环境。深圳作为全国首创义工联合会组织的城市,开展义工服务已有15年的时间,是全国人均义工比例最高、义工队伍最成熟、效果最好的城市。如今,当你走在深圳街头,常见到一群穿着“深圳义工”红马甲、戴着红帽子的人在忙碌着。他们指挥交通、清扫垃圾……15年来,深圳义工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座情义丰碑,使“义工”成为这个繁华都市里最具人文精神的名词之一。过去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社会上存在一些误解,一些人甚至把义工当成“免费劳动力”,呼来唤去。一旦出现事故,责任也难以界定。2005年2月25日,《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获得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条例》规定,义工应当在义工服务组织的安排下开展义工服务,《条例》还规定,政府鼓励有关单位在招工、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有义工服务经历者。深圳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今年还特别提出,将拨出指标把百名优秀义工调入深圳。该局领导说,这些调工指标是“爱心指标”。在深圳,不让“雷锋”吃亏,还可以从市人大审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中,略见一斑。该《条例》第15条规定:“无偿献血的公民,其血液经检验合格后,在特区享有终生、无限量、免费、优先用血的权利;其父母、配偶、子女可在特区免费使用其无偿捐献的等量血液。”《条例》公布后,深圳立刻摆脱了长期缺血状态。在深圳,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血型临时告急,只要一贴出告示,就迅速会有热心市民前来救急。越来越多的市民把无偿献血当作一种人生纪念:生日、结婚纪念日、入党、参军、考上大学等等都成为无偿献血的“理由”……一对献血的年轻夫妇坦承,这样做既给社会作点贡献,又给自己和家人上了“保险”。给英雄撑腰,在《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上,更加明显。该《条例》除了对见义勇为人员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奖励外,还特别规定,获得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升学、入伍、就业、住房、晋升工资、入户等方面的优先权;获得市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市级劳动模范的待遇;因见义勇为牺牲被依法批准为烈士的,其遗属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烈属待遇。截至到2004年,全市共涌现出111名治安勇士,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均给予奖励。支撑在丛飞们背后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让好人吃亏的制度。有了这样一个制度,你就不难理解深圳为什么会有那样多像丛飞一样的热心人了。 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千万个丛飞在深圳的不断涌现和成长,为深圳建设和谐社会与文明城市创造了稳固的社会人文基础 让一个丛飞变成千万个丛飞,让丛飞现象变成永不落幕的关爱行动,是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深圳的一条重要途径。收入差距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一年一度的关爱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为深圳建设以捐助、捐献、福利彩票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据统计,首届关爱行动期间,全市各部门累计发送慰问金和帮困款2505.25万元,各部门累计募集各项善款329.3万元,为企业员工追讨欠薪款20320.76万元。第二届关爱行动期间,组委会爱心账户共收到捐款4000多万元。数字不仅体现了“关爱”,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成为深圳建设新的分配调剂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 关爱行动有效地弥合了不同阶层间、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间存在的矛盾。深圳是我国富裕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外来工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深圳将“查欠薪”列为“关爱行动”的三大重点内容之一,动员全社会来为外来工“追欠薪”。据统计,2003年关爱行动期间,仅宝安区就为1.8万名外来工追回欠薪2000多万元。深圳还经常动员社会力量帮困助弱。罗湖区将安置70名特困失业人员的任务分配到各单位,并为此拟定了“绿色就业通道计划”;龙岗区一次性解决了126户“无房户”的安居问题。“仁乃时雨润千苗,爱是春风催万卉”,夫妻双双下岗两年的张家柱,在接到一家公司的录用通知后说:“关爱行动”救了我一家人!关爱行动还提供了干群沟通的最佳平台,密切了干群关系。首届关爱行动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到困难群众中去送暖解困。深圳各级领导看望困难家庭7723户、1.58万人次。龙岗区还特别制定了对话、联系挂点和下基层等十项制度,其中规定领导干部每月必须与外来工、村民直接对话一次,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为深圳创造了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关爱行动“亮化”了深圳城市形象。在关爱行动中,深圳人接贵州娃娃来家过年,请老外到家里做客,让鹏城充满和谐与温情。在第一届关爱行动中,无数的深圳人,为救助一位脑癌患者、福建来深圳实习的学生董斌,展开了一场持续一年、激动人心的“爱心大营救”。一位居住在梅林一村的外地老人为此感叹:深圳人心灵真美!在深圳住久了的人常常说,深圳是一个没有冬天的城市。没有冬天,不仅指深圳的气候四季宜人,更是指许许多多深圳人参与的关爱行动使这个城市充满温暖,许许多多深圳人的内心里常常涌动着关爱他人的火热情怀。许多人都坚信,在丛飞精神的激励下,在关爱行动的感召下,深圳将会有千千万万个丛飞向我们走来,深圳将会变得越来越温暖,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和谐! 在丛飞的背后,还有注册成员近6万的“义工”群体和数以百万计乐善好施的深圳人。深圳商报记者王兰君摄作者:记者张学虎刘晓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