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军花”香飘月河老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7:25 三秦都市报

  桐柏县以东15公里,是个叫月河的小镇,相传从南宋时就已存在。由于淮河主流绕镇而过,河道宛若新月,因而得名月河镇。1934年,红二十五军从何家冲出发,进入桐柏地界,首先踏入的便是月河镇。镇上一条老街,也因军纪严明的红军战士在此揣枪临街夜宿,而声名大噪。

  8月2日上午,在原桐柏县党史办主任、被桐柏人亲切称为“活地图”的75岁高
龄的王德堂老人带领下,采访组驱车在月河镇,探寻红军留下的足迹。

  老街上的“红军花”

  在东西走向的老街中部,我们终于找寻到了老街遗存的惟一一间旧屋,遗憾的是屋主人外出不在家,无法进入。附近村民说,老屋兴建于清朝年间,其实早已经成了危房,今年年初,老屋后墙倒塌,只留下这个面南的门脸,苦苦支撑着老街千年风韵。

  “红二十五军战士,当年就是靠着街边这些房屋的墙根,持枪而卧,休整了一夜。”王德堂说,上世纪80年代,当地党史办在对红二十五军事迹进行调查时,还有许多老人能够记起红军来到的情形。遗憾的是,如今这些老人大多已过世,对于发生在70多年前的往事,只能从老街居民们代代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捕捉遗痕。

  1934年1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后,进入月河镇一带进行休整。“马不惊蹄,人无声,说啥不进老乡门”。虽然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仅仅在老街休整了一个晚上,但当年红二十五军严明的军纪,至今仍然传颂在老街人民的顺口溜中。

  老街的一个特殊之处,很快引起了采访组成员的注意。老街上飘散着淡淡地花香,循着气味,在一户村民家的墙外,我们发现墙上爬满了一种绿色的藤状植物,枝叶上挂满红色的小花。摘下一朵,仔细端详,这种红色的小花花开五瓣,俨然是当年红军军帽上大红五角星的模样。

  王德堂说,这种花原本无名,红军经过后,老街上种植这种花的住户突然多起来,如今,至少半数以上的老街居民家中都种有这种花。

  红军露宿月河老街,带给了老街人民无数的思念,也让老街处处栽种的无名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红军花”。

  金桥搭起送军桥

  金桥村隶属月河镇,位于月河老街以西大约5公里的地方。

  相传昔日淮河发大水,淹没了两岸村庄,生死关头,突然有位神仙现身,伸手一指,一座金桥凭空升起,落难的百姓纷纷踏着金桥逃离洪水。村民们说,金桥是桐柏人民的福桥。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行至月河镇时,粮草已消耗殆尽,解决部队给养,成了红二十五军最为迫切的问题。在金桥村里,至今还保留有一个数十平方米的晾晒场,乡亲们说,红军当年来到金桥时,晾晒场里满是玉米棒子,不明就里的村民来不及收回就躲藏起来,原以为会损失惨重,可是直到红军离开,场上的玉米棒一个也没有少。

  站在晾晒场边,我们几乎无法想象当年穿着单衣、饥寒交迫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们,围坐在满是玉米的晾晒场边,忍受着饥饿,却没有一个人伸手拿过老乡一粒玉米。

  桐柏山地区,党组织活动较早,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尽管如此,红二十五军初到,不少群众还是有些担心。但是看到红军的严明军纪,老乡们很快便打消了顾虑,不少人还拿出了家里的藏粮,要送给红军,可红军战士却坚持用大洋买米。

  在金桥村东边,有一口红军井。如今老井面貌依然。王德堂说,由于形势严峻,斗争激烈,为了防止敌人投毒,红军都是定点在一些经过“检验”的水井里取水。那时候的检验,就是要有人亲口去喝。而做这项工作的,就是当地的共产党员,与井旁热情的乡亲们,“这口保留下来的井,就是当地村民们亲口检验过的安全井”。

  红二十五军路过金桥的时候,没有遇到凭空点出金桥的老神仙,但是却遇上了革命老区的乡亲们,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对红军的关爱,给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铺就了一座迈向胜利的真正的金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