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论坛:张云泉的“比较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7:42 新桂网 | |||||||||
新桂网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信访局长的好榜样”、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同志,从事信访工作,一干就是22年。 信访工作,人称“机关第一难”,这是个群众牢骚的宣泄口,社会矛盾的集散地。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张云泉这个局长自然是政府部门最难当的官,张云泉曾经对他的部属“打预防针”,说在信访部门工作,多的是“苦水”和“泪水”,少的是些“甜水”和“油水”
领导满意,称赞他是个最放心最能干的好干部。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持你呢?他回答得很好,说就是靠“三比”,一是理想信念与革命先烈比,先烈们为了革命,生命都献出去了,他们什么也没看到,而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二是工作标准与英雄人物比,他们做得比我好;三是生活待遇与困难群众比,同在一个蓝天下,还有很多人生活困难,而我们干部有了工资拿,至少生活无忧。好一个“三比”!这一比,再苦再累再受委屈再吃亏,也觉得心平气顺了。张云泉的“比较观”比出了一颗平常心、百姓心,比出了满足感、幸福感,比出了坚守岗位的责任感,比出了敬业精神,比出了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 “三比”之后,自己的宗旨意识强化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强固了。张云泉同志时刻想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他把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一段话制成玻璃匾额挂在办公室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说:“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吃了人民的饭不为人民做事,就是对人民的背叛”。 “干信访工作,关键是心里要永远装着群众”。张云泉认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就是自我受教育、洗涤心灵的过程。 他总是扪心自问:“看看那些困难群众,再看看自己每月拿着固定的工资,住着国家补贴的住房,在空调房里办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知足,不为民办实事呢?”随着自己职位的升迁和年纪的增长,57岁的张云泉应该是到了可以享受一些领导干部应有的待遇的时候了,可他却总是说:“面对群众的困难,我们没有理由去贪图安逸;了解到群众的疾苦,我怎能忍心追求享受。”他先后掏出4万多元帮助解决群众困难。 2001年春,张云泉出差到北京,为了节省开支,张云泉一行找一个70元一天的老式招待所,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招待所的工作人员见他们住得如此寒酸,甚至还用自带的小电饭煲自己烧饭吃,顿起疑心,向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民警认真地看过了张云泉出示的相关证件后,才真的相信:这位寒酸的旅客确实是一个地级市的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这样,仅到北京出差半个月张云泉就节省开支1万多元。张云泉对身边的同事们说:“这省下的1万元钱,能让好几个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啊。”我们常说的比学赶帮超,会比是前提,会比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纵观有些干部不求上进和犯错误的教训,正是在“比”的参照系上出了毛病。挣钱比大款、工作比清闲、生活比享受,结果有的越比越气,越怨越恨越没劲,走下坡路;有的越比越经不起物欲的诱惑堕落了。看来,张云泉的“三比观”真是治泄气、治懒、治贪的良方。 作者:范绍林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