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年瓷镇话彭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9:02 河北日报

  关于彭城的历史记载,最早是南响堂寺遗留的金代石刻题记:"(金)大定十年(1170年)四月二十三日,彭城村陈氏盖殿一座。"彭城最早的行政区划记载,是明代嘉靖《磁州志》,当时磁州设41里,分东、西、南、北四乡,彭城为西乡,在此设"滏源里"。清代,彭城镇为磁州六大集镇之首。解放前,战争给彭城陶瓷业造成严重破坏。如今,窑火又旺了起来,陶瓷业再度成为彭城镇的支柱产业。

  河北的邢窑、定窑、磁州窑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名窑,在

  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三大名窑中的磁州窑作为民窑,却能与久负盛名的邢、定二官窑比肩,其在古代中国的影响可想而知。彭城镇是古代磁州窑的中心之一,彭城人创造性地发明运用白底铁锈花、黑底铁锈花、白底刻划花、黑底刻划花、白釉褐彩、红绿彩、墨玉釉、天目釉等近30种装饰技法,使没有白瓷土的彭城烧制出了当时中国最美丽的陶瓷。

  彭城镇声名远播,与江西景德镇齐名,中国陶瓷界素有“南有景

  德,北有彭城”之说。烈日炎炎的正午,漫步彭城,大街小巷,到处弥散着古陶瓷文化的气息,家家户户的院墙房脊,很少用砖,也看不到瓦,几乎全部用磁州窑的笼盔(烧窑时装瓷器的匣具)或是败瓮焦砖垒成。置身其中,仿佛不经意间步入了一个陶瓷的世界。一道道由笼盔墙构成的街巷,是这座冀南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彰显着她千年瓷镇的神韵。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彭城街,五里长,咯哩拐弯笼盔墙。”僻静幽深的笼盔小巷、如小山一样的瓷片渣堆、古城堡似的作坊洞,再加上窑工们祈福纳祥的窑神庙和火神庙等,仿佛都在无言地诉说着彭城古镇的千年陶瓷文化。

  彭城浓缩了一部中国的陶瓷史。

  彭城一带的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5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

  可谓我国古老陶器的发祥地之一。离彭城不远的磁山镇,发掘出土了先民们烧制的夹砂褐陶、夹砂红陶、彩陶等陶器5000余件,磁山文化遗址成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宝贵遗存。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这里的陶工在烧制白陶器和硬质陶器的基础上,烧出了原始的瓷器,最早完成了人类由陶到瓷的转化。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发明了陶炉窑、直焰窑,俗称“馒头窑”,沿用至今。而对彭城镇西15公里处的贾壁村的发掘,则证明这一带最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生产青瓷,至今这里还有青碗河和青碗窑两个村庄。顾名思义,想来这里青瓷的生产定然盛极一时。唐宋是中国陶瓷最辉煌的时期,磁州窑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的光芒却被官、哥、汝、钧、定等五大官窑所遮掩。

  宋代,磁州窑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白底黑花、刻划花、

  窑变黑釉等数十种装饰技法突破了五大名窑的单色釉局限,开创了陶瓷装饰的先河。元、明、清时期磁州窑进入了它的鼎盛期,清代的《磁州志》记载:“明时,曾在彭城滏源里设官坛厂四十座,罗造瓷坛,舟入京,纳入光禄寺。”可见,磁州窑在明代终于跻身官窑之列。

  繁荣了整个唐代的邢窑和照耀了整个宋代的定窑,在战争的洗劫

  和朝代的更迭中逐渐衰落和湮灭,而彭城的磁州窑却从唐宋年间一直烧到了现在,千年窑火未灭,千年文脉未断,创造了世界陶瓷史上的一部神话。

  如今,彭城镇尚保存有40余家民间陶艺作坊,它们利用古作坊和

  家庭民居延续着传统陶瓷的生产方式。一批50岁以上的陶瓷艺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师,被研究者称为陶瓷生产历史的“活化石”。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把古老的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开发出了青花瓷、骨质瓷、白玫瓷、高温陶板壁画等数十种新型产品,为古老的中国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作家梅洁两年前到彭城采风,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震撼参观

  了一些瓷渣山和磁州窑遗址,她形容彭城镇是中国陶瓷文化绝妙的缩影。的确,在彭城镇,你随时都可能无意间捡拾起一个朝代的文化碎片。

  □本报记者崔立秋发自彭城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