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西“煤老板”一次集体买20辆悍马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9:09 生活报

  在山西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山西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在太原,一位老板,一人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

  七月,北方煤都太原已是中午时分。烈日当下,大街上车流如梭,不时有奔驰、宝马甚至劳斯莱斯从尘雾中开过。

  “这些车基本都是私人煤炭老板的!”卖烟的张大爷对记者说。张大爷摆烟摊的这条街叫亲贤街,是华北一带有名的娱乐区,夜总会、歌厅、发廊彼此相连,因此也是太原豪华车爱扎堆的地方。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山西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已经突破100辆。对于一个人口3300万,人均GDP排名中部六省第四的省份来说,这样的密度是罕见的。

  山西因煤而富,出现了众多家产以千万计的富豪,这些山西煤老板都喜欢到北京去买车。“大多山西人一直把北京当作天堂,认为在北京购物带有皇家气息。”

  据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某销售部的王经理介绍:“山西的煤矿老板全部用现金提货。”只要是带有山西口音的人去亚运村买车,销售代表必会热情以待。

  钱越赚越多车也越买越多

  一辆墨红色悍马驶来,在一家娱乐城门口停下,一皮肤黝黑的矮胖中年男人开门下车。“这人是郊县的一位私人煤矿老板。”看见记者好奇,张大爷有些兴奋地说,“这老板有好几辆车,仅凯迪拉克就有两部,其中一辆加长的。”

  在记者的要求下,这位张姓老板表示愿意就山西煤炭老板买车的故事和记者聊一聊。

  张老板40多岁,大同人,1992年开始做煤炭销售,几年间积累了一些钱。“大概有100多万吧,是合法致富!”谈起贩煤炭的岁月,张老板脸上掩不住自豪。

  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张老板准备自己开煤矿,由产业链下游进入到上游。到了1998年夏天,国家经贸委开始对国企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方针,许多中小国有企业被出售。趁着大好时机,张老板到太原古交买了一座煤窑。到现在,张老板一共有煤矿4座,一天的收入在几十万元以上,年利润过亿。

  在收购煤矿的同时,张老板又向银行贷款开起了洗煤厂和焦化厂,对原产煤实行再加工,投资领域从开采业进入加工业。如今的能源短缺证实张老板颇具战略眼光,在电煤涨价和炼钢焦炭涨价的背景下,张老板的个人资产已达20亿。

  随着财富数字的变化,张老板的用车也在不断变化。贩煤的时候,张自己开着一台东风卡车,自己开车自己销售,后来有了点钱,就请了个司机帮他开车,自己则买了个二手北京212吉普联络生意。

  在收购古交煤矿的时候,当时有10多个买家参与争夺。只有小学三年级学历的张老板知道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实力和诚信同等重要。但实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账面上的现金多少,实力中挟带的品味更为重要。

  经过一番调查,张老板发现其他参与争购的老板也是农民出身,在衣着形象方面都不讲究,大多开着北京212吉普或夏利,身上的衣服也是脏乱不堪。为了显得与这些农民兄弟的不同,张老板特地花了36万到北京买了部奥迪A4,再去王府井的裁逢店订制了一套西服。

  凭着这付行头,在并购战中张老板一举夺魁。后来,国家开始对小煤矿进行整顿,煤炭市场中的政府主导力量再次增强。为了办事方便,张老板就将奥迪以低价卖了,自己去北京买了一辆奔驰600。

  到2003年,整个中国出现电力短缺和大炼钢铁局面,握有煤炭资源的张大发横财,资产在一年之间暴增50%%。如今,张老板的家族里年满十五岁的人手一辆车,老婆开着本田,弟弟开着奥迪A4,16岁的儿子开着沃尔沃,还拥有别克、丰田霸道共十几辆豪华车。

  据当地人讲述,这些暴富起来的煤矿老板们,大多只有小学文化,自幼家境贫寒,在煤矿效益不好的时候,靠借钱或贷款把煤矿买下来经营。后来,随着国家煤炭资源的紧张、煤价的一路飙升,经营效益就会立刻显现,有的一天就有近十万,甚至近二十万的收入。

  这些靠煤矿暴发起来的富翁,分布在全省各地,如吕梁、离石、孝义、大同、朔州、忻州、古交、娄烦、运城等县市。凡是有煤矿的地方,就有一批靠开煤矿而暴发起来的富翁老板。随之,也就有大批豪华车的出现。

  暴发后的买车攀比

  顶级轿车在山西的保有量迅速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山西经济的特殊性,有一批依附煤炭产业的顶级轿车消费人群。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凸显出一部分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

  据调查,山西富豪的买车心态,在近10年时间里经历了几个阶段。1990年,这些煤矿老板,只要有一个人买奔驰,其他人便一拥而上,同时跟着买奔驰。“你买啥车,咱也买啥车”基本成了他们买车的一条原则。盲目攀比性使他们对车的性能与认识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种对品牌的麻木追求。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老板们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并且把自己的煤炭产业也经营到了全国各地。这样,他们也就越来越多地重视自己的“坐骑”。他们也开始对车的种类与性能做一些理性的比较、分析与选择,盲目攀比的比例在逐年减少。(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生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