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渠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9:50 中国环境报 | |||||||||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仪器上清楚地显示当天取水口水质状况:pH值为7.56,COD为0.65mg/l,溶解氧为6.52mg/l。记者日前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已经运行了一年多的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了解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除总氮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Ⅱ类水质标准,能够满足水源地调水水质目标要求。 位于豫、鄂、陕3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淹没区和渠首
为保证清水北送,淅川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铸在青山上”,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力推进生态建设,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努力打造“绿色渠首”。 “保护好渠首的生态环境,我们责无旁贷。”淅川县县长崔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让京津人民喝上干净水,这个国家级贫困开发重点县先后投入资金3.5亿元,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水质保护工作。 淅川县对新上项目实施环保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两年来,先后否决了有污染的钒矿冶炼、度假村、皂素厂等投资项目26个,终止了10个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取缔了20余个违规项目。 在控制新污染源的同时,淅川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分类施策,先后投入治污资金7600万元,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形成年处理废水474万吨、废气190亿标立方米、废渣4.2万吨的能力。2003年以来,取缔了13家污水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关停了52家污染企业。目前,工业废水污染的比重大幅下降,只占全县废水排放总量的1/4。 南水北调已成为淅川县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的主题词,也使淅川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一些企业感到困惑,因为同样规模的企业在别的地区可以生存,而在淅川就不得不关闭。拥有2500名职工的淅川县泰龙纸业有限公司,年制浆能力为4.16万吨,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利税1200万元,是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拉动了全县46万亩龙须草产业的发展。该企业几年来环保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污水进行处理,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由于丹江口水库功能变为蓄水调水功能后,区域规划水质标准提高。为确保调水水质,淅川县毅然关停了泰龙纸业制浆生产线。制浆生产线关闭后,年可削减COD800吨,废水排放量每年减少300万吨,使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由每年474万吨减少到174万吨。 淅川县拥有丰富的钒土资源,非法小钒窑发展迅速。由于这些小钒窑无序开采,又没有任何环保治理设施,对当地的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04年,该县将境内30余座小钒矿全部炸毁。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不法业主将矾土转运至周边县市冶炼。今年6月,淅川县展开大规模的联合执法行动,迅速出击,在两天时间里炸毁拆除了非法冶炼钒矿企业37家。淅川县县委书记王中表示:“今后将对非法冶炼钒矿企业发现一处,拆除一处,炸毁一处。” 环保“一票否决”,解决的是保护问题,而产业结构调整,解决的则是发展问题。近年来,淅川县以生态经济理念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体系。以建设生态工业为导向,抓改制增活力,上技改调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今,全县已形成了以机械、冶金建材、医药化工为主的工业群体。经过调整升级的企业后劲十足,拥有6条生产线的福森药业,年产值达2.8亿元,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企业也在兴起。目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已达到78%。 同时,淅川县在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结合点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县形成了20万亩辣椒、40万亩花椒、10万亩中药材、5万亩湖桑的绿色产业格局。淅川县以退耕还林、项目造林为依托,几年来植树造林52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5%提高到目前的32.8%。累计投入6700万元进行流域治理,治理面积达750平方公里,使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提高到58%,年减少土壤流失210万吨。今后淅川县还将通过采取“造、保、治、调”等措施,力争实现经济和环保“双赢”。 在渠首陶岔,万亩生态林工程已经开始建设。淅川人将沿着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