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企业何以敢漠视公众感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0:17 沈阳今报 | |||||||||
我们的啤酒市场带着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在武汉喝到最多的是金龙泉,北京喝得最多的是燕京,南京喝得最多的是金陵,山东是青岛,哈尔滨是哈啤———这种地域性除了因为啤酒业固有的保鲜、运输成本等原因外,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地方保护,地方政府不敢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不是积极培育自己的竞争力,而是采取极端的“把关政策”,建立市场壁垒,企图用封锁方法遏制竞争,保护本地企业和局部利益。
东方木 值第四届哈尔滨啤酒节开幕之际,有当地啤酒企业称将向哈市中心休闲广场注入大量啤酒,称此举为打造全国第一个“啤酒喷泉”,让人们从中感受啤酒文化。在举国上下热议节约型社会之时,此种病态浮华之举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公众和媒体的猛烈抨击。在舆论压力下,开幕式取消了“啤酒喷泉”计划。(8月7日新华社) 显然,用啤酒来制造喷泉,不仅在于浪费掉一些啤酒,更在于鼓噪了一种病态的浮华和虚荣,破坏了淳朴和严谨的社会风气,侮辱了公众的劳动成果,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被唾骂千年的“酒池肉林”———我想,这个道理根本不需费多少脑筋,应该属于一种刺激-反应式的道德直觉吧。 基于一种道德直觉,公众会被“啤酒喷泉”轻易地激怒———如此简单的道理,难道一个偌大的、经济精英荟萃的企业就没有想到?难道是故意挑战公众的正义感以吸引眼球?难道完全是非理性冲动下的一种决策?是“压根没想到”还是“根本就没想”呢? 笔者以为:这不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而是既有经济体制怪胎下一种理性的企业行为;不是企业想不到此举会招致如此大的公众反感,而是在一种制度安排中,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公众的情感,即“压根儿就没想公众会怎么想”。是什么让啤酒企业在采取一种经济行为时不顾及公众(消费者)的情感呢?是啤酒市场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 众所周知,我们的啤酒市场带着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在武汉喝到最多的是金龙泉,北京喝得最多的是燕京,南京喝得最多的是金陵,山东是青岛,哈尔滨是哈啤———这种地域性除了因为啤酒业固有的保鲜、运输成本等原因外,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地方保护,地方政府不敢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不是积极培育自己的竞争力,而是采取极端的“把关政策”,建立市场壁垒,企图用封锁方法遏制竞争,保护本地企业和局部利益。 因为啤酒业浓厚的地方保护色彩,企业不顾及公众和消费者情感的行事方式就容易理解了———在地方保护格局下,地方政府是企业利益的保护神,只好热情周到地顾及到政府情感就行了,政府一纸禁令比什么都管用;如此,是没有必要顾及消费者的情感的,因为市场壁垒系于政府之手,竞争对手很难进行,消费者在“喝啤酒”上根本没有多少选择,不喜欢,伤害你情感了,你也得喝本企业的酒,而外地消费者被伤害了也就算了———反正不指望你买俺的酒。 据报道,在一个城市,一份本应出现在档案馆,23年前由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下发的辽宁省酒类专卖办法的通知,竟然还被一些部门当做执法的依据而使用封杀外地啤酒———有着如此管用的“政府管制”,本地啤酒企业用得着“顾及”公众情感吗?地方保护下,啤酒企业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官僚体系“对上不对下负责”的思维习惯。 此看哈啤“啤酒喷泉”之举就很明显了,没有顾及到公众的情感,那他们此举是为了“顾及”谁———显然是为了捧当地政府,以啤酒喷泉的宏大壮观凸显地方形象,以企业的“慷慨”衬托政府的经济政绩,以独特的创意增加啤酒节———这个政府形象工程的面子!因为眼里只有对“地方政府”的感恩,而没有考虑到公众的情感,最终引起舆论的抨击,马屁拍到“马腿”上去了。 在一个已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无壁垒的领域,像家电、电脑等行业中,绝不会出现如此荒唐之事的,因为他们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情感,他们的命运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我想,反思哈尔滨啤酒企业病态浮华的“啤酒喷泉”,要从地方保护这个角度思考才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