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伐木为生到生态立业--神农架发展绿色经济三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7:3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董峻

  一个林区,不靠砍木头,如何能在短短五年里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一个靠资源吃饭的落后地区,如何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但没有破坏生态,反而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生态状况日益好转?

  2000年和2001年,国家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这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战略举措。像全国其他林区一样,这两个工程给神农架带来了“阵痛”。所幸,林区人从挑战中找准机遇,走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之路。

  启示一:举生态旗,唱旅游戏,发绿色财

  30多年前,梅德成来到神农架,拿起斧头和油锯,成为一名伐木工。2000年3月9日,神农架林区开始实施天保工程,全面停止了木材采伐,他又成了护林员。几年功夫,梅德成和同事们的造林管护付出得到回报: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7.8%,保护区内更是高达96%。

  他回忆说:“林场场部前面那条温水河,以前冬天经常因为缺水而断流,现在一年四季水都是清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大。夏天的泥石流和山洪,现在也很少见了。”

  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效益提升了,但树不让砍,林区人靠什么吃饭?

  神农架作为湖北最重要的木材产地,曾经是边修路边砍树开发出来的,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显然,优势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是空气中富含的对人体有益的负氧离子,是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这第二次开发,神农架确定林产工业要全面、彻底、尽快向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多种经营、造林管护等领域转产,并在发展纲要中融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城镇建设等全新内涵。

  “举生态旗,唱旅游戏,发绿色财”,这是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谭徽在概括的。看准这一点,神农架人开始行动了。

  他们建成5大旅游景区,近100家宾馆饭店,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2004年旅游收入达1.5亿多元;实行生态移民,把分散居住的农民搬迁到城镇或公路沿线,减少人为破坏森林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推行生态农业,全区81个行政村已有35个村建成生态农业村,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生态农业格局;建设10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平均每亩按200元收入计算,10万亩将增加收入2亿元。

  实施天保工程前的1999年,全区财政收入2332万元,其中木材及木材相关行业收入就占八成以上。如今,神农架以天保工程后续产业特别是以生态旅游为支撑的产业布局,彻底打破了“独木支撑”的产业结构。2004年在没有一分钱“木头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区财政总收入为6382万元,净增长4245万元。

  启示二:“既要保护好四条腿的,也要保护好两条腿的”

  神农架茂密的森林孕育和庇护着数不清的野生动植物。近几年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现象基本遏制,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但保护区内8000多农民靠伐木、狩猎、采药等收入却大减。林区党委、政府认识到,单纯保护没有出路,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群众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老百姓腰包富裕了,才不会盲目向森林伸手、与野生动物争生存空间。

  林区党委书记谭徽在说:“既要保护好四条腿的,也要保护好两条腿的”——“两条腿的”靠什么保护?

  农民以前种的玉米、洋芋、小麦、魔芋、蔬菜等一般都吃不完,但又很难卖出去,现在游客多了,用这些没有污染的原材料做的农家饭菜受到极大欢迎,绿色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大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天保工程区内山场大、牧草多,非常适合养殖业生产,游客喜欢神农架的腊肉、土鸡,于是农民开始养猪、牛、羊、鸡,又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神农架是有名的“中草药王国”,各种珍稀药材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蜂蜜、茶叶、香菌、木耳品质好,颇受游客欢迎;不少农户离乡进城,有的在保护区附近的旅游明星镇办起农家宴,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又找到了就业门路。

  2003年搬进松柏镇新坪村生态移民小区的农民陈明春过去经营木材生意,如今搞起了客运和农家饭庄,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在这里还算是一般水平。记者在这里看到,小区许多家都关着门,那是外出打工或在附近做游客生意去了。

  “政府给通了路、通了水、通了电,有了有线电视、学校和卫生所,每家还分了地,没啥后顾之忧,现在只想怎么能从游客身上多挣点钱。”陈明春说。

  而在游客最集中的木鱼镇,98%的老百姓都在从事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人均年收入两万元以上。

  林场职工收入也有所增加。天保工程实施后在岗职工从4405人骤减到1107人,就业压力却并不大。原先的林场职工向昌林说:“过去砍树时山高坡陡,砍树、运输辛苦得很,越砍越没希望,现在让砍都不想砍了。”下岗后他搞起了养猪和酿酒生意,年收入有3.5万元左右。在岗的林业职工也纷纷搞起了养蜂、种菜等家庭型经济。

  过去种树是粗放经营,什么树长得快、出材率高就种什么,现在考虑生态、经济、景观、防火功能,适合养蜂的地方就多种蜜源植物,公路边种景观植物,防火通道多种臭椿、柿子树等防火功能强的树种,房前屋后则是核桃、板栗成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兼顾。1999年人均收入6000元上下,去年每个工人从造林管护上得到的工资是8500元左右,其他经营收入大致在四五千元左右。

  启示三:保护中开发,更要在开发中保护

  神农架如何避免“第二次开发”不会造成资源和环境再次受损?

  林区从生态保护中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从生态保护中得到了实惠,国家从生态保护中赢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干部职工和当地群众从实践中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广泛树立并坚持当发展和保护出现局部矛盾时发展服从于保护,当建设和保护出现抵触时建设服从于保护的观点。

  例如,城镇发展不贪大求全,木鱼镇人口容量最多13000人左右,越来越多的游客无疑增加了资源和环境压力,因此他们减少了常住人口并就近迁移到其他集镇;政府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种苗基地建设等;每个乡镇设一名林业副乡镇长,林业建设指标纳入全区综合责任目标统筹管理,林业生态建设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先后开展“神农架一号行动”“天保行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非法猎捕及加工销售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从2000年5月起,林区主要集镇和公路沿线逐步停止使用薪材,其他乡镇改灶节柴,减少烧柴消耗。

  尤其是发展旅游方面,坚持只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开发,适度进行生态旅游。目前生态旅游区面积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4%,并规定在划定区域内定时进出、定量接待、定线观赏、定点逗留,避免了无序的旅游开发造成生态破坏。景区景点还建立了永久监测点,与保护区的核心区研究样点同时观察和比较分析,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政府部门还从旅游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贫,近五年为农民群众建了上千口沼气池、800多台省柴灶,还安排资金用于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基本做到了社区农民每户有个明白人、每组有个带头人,每村有个科技项目负责人。

  自然资源的保护,离不开群众参与和支持。老百姓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从而提高了保护意识,感受到保护自然资源是为了永续利用,义务护林防火和救护野生动物的事例比过去增多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