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悬殊之战胜利总是红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6:2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悬殊之战胜利总是红军(组图)
悬殊之战胜利总是红军(组图)
悬殊之战胜利总是红军(组图)
悬殊之战胜利总是红军(组图)
战斗篇

  核心提要

  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2980多名热血将士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踏入了茫茫秦岭。

  从何家冲出发,历时20多天,在河南境内穿越平汉铁路、翻越桐柏山、伏牛山,长驱1800多公里,红军终于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二十余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

  远离家乡,红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但生长于大别山区,踏入秦岭的红军又如猛虎归山。7个月,转战在秦岭的崇山峻岭间,他们深深扎下根:迂回鄂豫陕三省,历经无数战斗,无一失利;先后创建了6个政权组织,成为长征中唯一形成红色政权体系的队伍;高举抗日大旗,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战斗力不弱反强的长征奇迹;主动牵制敌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8月6日,“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采访团的记者踏进了陕南,循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一路探访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跳出豫陕交界的铁锁关,日夜兼程抵达陕西境内。然而,时隔一天,来不及休整的红军就在庾家河遭遇狂追而至的强敌,一场惨烈的绝地反击战猝然打响……

  三要司、庾家河战斗拉开了红军入陕长征路上反“围剿”斗争的序幕。高举着抗日的大旗,红军开辟了根据地,得到了群众倾力支持。转战陕南7个月,红二十五军历经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以弱胜强,无一失利。

  入陕当晚

  三要司歼灭把守陕军

  位于豫陕边境地带的陕西丹凤县三要司,因其是通往河南卢氏县、陕西丹凤和洛南两县的三条要道而得名。而今,这个更名为三要镇的深山小镇,古朴而宁静。

  采访车在刚下过大雨的泥泞狭窄的山道上“挣扎”了近3个小时的行程,终于在晚上7时到达了三要镇。

  得知我们的来意,镇长张军热情地为我们请来了两位老姐弟。

  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进了屋。姐姐吴焕芝,今年89岁;弟弟吴文凯79岁。“你们是找红军的?我见过红军,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打着红旗从街上过,队伍可整齐了。”吴焕芝精神不错,声音响亮,就是耳背,需要弟弟大声用当地方言转述才明白我们的话。一说到红军,老人就眯着眼睛笑,双眼放出熠熠光彩。

  据吴焕芝回忆,1934年12月8日傍晚,她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和弟弟正在街边玩,忽然听到有人喊:“红军来了,快跑啊。”扭头看见一列队伍从前方走来,吴焕芝拉起弟弟就往家跑,边跑边听见红军喊:“老乡们,不要跑,我们是自家人。”“兵荒马乱的年月,谁知道红军是啥样的队伍?”姐弟俩在家中藏了起来。

  在两位老人的记忆里,那天天一擦黑,村子附近的山岭上就响起了枪声,大约过了两三个时辰,山上恢复了平静。吴文凯老人说,第二天他出门时,早已不见了红军的影子,后来才知道红军将三要司一个营的守敌全部歼灭,在缴获许多枪械弹药后,又翻越蟒岭,连夜奔100多公里外的庾家河去了。“红军跟别的队伍不一样,他们光打仗,不伤老百姓。街坊邻居都说这队伍好哦。”

  旗开得胜,红军进入陕西就打下第一场胜仗!但在庾家河,一场更残酷的战斗又在逼近红军……

  枪声乍响

  庾家河上演绝地反击

  庾家河北的七里荫岭上,两块石碑相距不到200米,分别是“程子华军长负伤处”、“徐海东副军长负伤处”。两块石碑中间,高坡上的凉亭里,矗立着由郭述申题写碑名的“庾家河战斗纪念碑”。

  庾家河北行约两华里,就是七里荫岭。记者在山上遇到几个附近村民,对发生在70年前的那场战斗,他们都不陌生,“太惨烈”,一个叫刘军革的村民说,“程子华、徐海东都负了伤。程子华指挥战斗时,被对面敌人射来的一颗子弹打穿了双手;一颗子弹打中徐海东的左脸颊,又从耳后穿出……”

  “那天我突然听见七里荫岭上响起枪声,紧接着看见程子华他们提着枪从南房出来,带着人直接就朝山上跑……”红军到达庾家河,军首长在“春永茂”中药铺里开了个会。药铺老板杨春荣的儿子杨文聪当年只有10岁。提起当年,他依然刻骨铭心:我想肯定出大事了……

  枪声乍响,敌人先头部队已占领东山坳的有利地形,发起猛攻。军首长立刻赶到山上指挥反击。激战中,徐海东、程子华先后负伤,指战员在吴焕先政委指挥下英勇反击。224团团长叶光宏一条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作战;一挺轻机枪接连牺牲了三名射手,但枪声始终没停;司号员程玉林下颚负伤不能吹号,他就利用一座小庙作掩护向敌人投出数枚手榴弹,最后壮烈牺牲……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红军打死打伤敌人300多名。敌人终于狼狈后撤,向河南卢氏方向退逃。

  “这一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最险恶的战斗之一。”陪同记者采访的丹凤县委党史办主任贺云龙神色凝重。他说,这场胜仗,结束了红二十五军从何家冲出发、历时20多天、长驱1800多公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了困境,“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

  抗日主张

  成就一场”人民战争”

  河南境内,敌人屡设包围圈,妄图歼灭红军。

  踏入秦岭,红军也给敌人摆下了布袋阵。1935年7月2日,红军经过4天急行军赶到山阳县袁家沟口村,然后埋伏在四周山上,静静等待身后紧追不舍的敌人。袁家沟口之役,毙敌300余人,俘获包括旅长唐嗣桐在内的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0挺、长短枪1600余枝。红军打了一场极为出色的歼灭战。

  袁家沟口村今年84岁的曾宪恩老人,亲历了当年发生在村里的那场畅快淋漓的战斗。“红军是6月29日从湖北那边进村的,有两个团2000多人。听说他们是抗日队伍,老老少少都很高兴,看到红军自己做饭吃,睡觉打地铺,不惊扰老百姓,当天晚上我父亲和叔叔就带着我们兄弟3人参加了红军……”

  “我管那一仗叫‘布袋战’,是吴焕先和徐海东指挥的关门打狗,过瘾得很。”老人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打仗那天是农历六月初二,头天晚上红军分两路在南北大山早早打下埋伏,派当地800多人的游击队隐藏在进村唯一一条道路的入口山梁上,切断敌人后路。

  “唐嗣桐没找到红军,老百姓告诉他红军早走了,这家伙放心了,带着队伍在村中驻扎休整,准备继续追赶。上午9点多,唐嗣桐给部下训话,我在对面山坡上看得‘显显’的。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对面山上啪啪啪三声枪响,我们的游击队打响了战斗。哎呀,山下的敌人一下子乱了套,四处逃窜,可退路已经被封死,到下午4点多他们只好乖乖投降。唐嗣桐顺原路徒步跑了两公里,被红军手枪团的5个小伙子追上活捉,绑进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的院子里,余下的营长、连长啥的都被击毙。”讲到兴奋处,老人眉飞色舞。

  曾宪恩老人说,是红军的抗日决心成就了袁家沟口战役大捷。当天战斗中,全村老少都上了山,“帮红军抬弹匣,运伤员,战斗结束后还在村里建了一个医院,专给伤员疗养。

  “后来红军离开袁家沟口,敌人疯狂搜寻,查到谁家人参加了红军,就全家杀光。妈妈带着我藏进了深山,直到快解放时才回村。我们老区群众受了大难了,可我们不后悔,为咱穷人的队伍做出牺牲,值!”曾宪恩老人泪花闪动。

  当过村支书的曾宪恩老人说,在他任职的时候袁家沟口村后山建起了一个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袁家沟口战斗中牺牲的26位红军战士。每年八一建军节,他都会到村小学给孩子们讲红二十五军的故事,“我要后代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咋来的……”

  迂回篇

  中药铺里

  一场计划外的会议

  站在被葱茏的蟒岭、界岭环绕的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小街上,微风吹拂,空气清新。望着沐浴在雨后灿烂阳光里悠闲过往的人们,记者的心却不能平静,穿越时空,飞回70年前那血雨腥风的日子。

  “早就听说你们要来陕西重走长征路,好,太好了!”在位于秦岭山坳中的陕西省商洛市,采访团受到了市委党史研究室资深专家赵凌云老先生的热情接待。满头银发的赵老读着记者T恤衫上“重走红25军长征路”几个字,连说“真亲切啊”。

  “庾家河一夜之间住满了红军。这个秦岭深处的小镇人声鼎沸,战马嘶鸣……”谈起红二十五军初到庾家河的情景,赵老言语间充满诗意。

  “会议是在庾家河‘春永茂’中药铺里召开的,药铺老板叫杨春荣,他的儿子已经81岁,叫杨文聪。”按照赵老的指点,记者驱车赶到丹凤县庾家河,在街心拐弯处,记者一眼就看到那处挂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遗址”红色匾额的房子。

  屋檐高挑,木窗朴拙,室内红砖铺地,干爽清净。见人进屋,个头高大、身体硬朗的杨文聪忙起身招呼:“欢迎欢迎。”他拍着油漆斑驳的条凳:“看看,这就是程子华、徐海东坐过的凳子,还结实得很呢。”

  1934年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就在这三间药铺里召开了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这次会议对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意义。

  “军领导吃饭时,谈着谈着就开起了会。就在这个屋,窗户对着大街,好观察敌情。”杨文聪老人领着记者走进南房。房间陈设简单,除一张席梦思大床和一台小电视机,剩下的橱柜和坐凳都很旧,“这些橱柜和凳子还是当年的物件,留着做个念想。”老人含笑说道。

  然而,当天上午10时许,会议却突然被尾追而至的敌人打断。恶战过后,红军从此转入长达7个月的迂回游击……

  迂回游击

  秦岭南北红旗飘飘

  镇安县,位于陕西南部陕鄂交界处,是一个繁华小城。采访团赶到时正是晚上,大街上灯火通明。

  庾家河激战,徐海东、程子华先后负伤。遭此血战的红二十五军非常清醒,疯狂的敌人会追杀,如何保护鄂豫皖省委的安全?1934年12月11日,只在庾家河待了两天的红军又顶着严寒,踏上新的征程……

  “庾家河战斗结束后,红军主力稍事休整立即挥师南下,在鄂陕边界发动群众,展开斗争,并派第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带一个连队就地创建新区。”镇安县原党史办主任邢显博对红二十五军在当地的活动了如指掌。

  1935年1月9日,红军摆脱敌人尾追,从湖北郧西翻越崇山峻岭,一路向北挺进,直指陕西镇安。“红军闪电般兵临城下,吓坏了守城的国民党团总,留下保安队仓皇逃窜。只半天时间,红军就轻取了县城。”邢显博说。横扫地方民团的红军,很快就在镇安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

  记者在镇安县永乐镇一处山坡平地上,找到了红二十五军攻占镇安纪念碑。石碑四周绿树环绕,庄严肃穆。

  丹江河岸

  军首长养伤洋教堂

  顺着山间小道,采访团来到离庾家河15公里的龙驹寨镇。大山上空飞落的小雨打在人身上凉飕飕的。

  靠近龙驹寨镇,丹江村村南的丹江河岸上聚集了许多人,正在观看江中的龙舟赛。

  “2000多人的红军队伍,整齐排列在干涸的河滩上。”站在桥头,望着湍急的江水,陪同记者采访的丹凤县委党史办主任贺云龙介绍说。

  “经过庾家河、蔡玉窑、文公岭、九间房等几次战斗后,红军伤亡很大,加上又在鄂陕边界曲折迂回了4个多月,主力部队便于1935年5月4日赶到这里,进行整训。”

  滔滔丹江一如当年从镇旁流过,这里的群众却很少知晓70年前红军在此整训的历史,这是为何?在位于丹凤县县城的一个天主教堂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坐落在县城东端高坡上的天主教堂,至今保存完好。一个占地四五亩的大院落遍铺青石,里面南北朝向各分列4间房屋。“当年红军整训时,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就在这里暂居养伤。”贺云龙说。南房门前的石板间,蔚然长着一棵粗大的核桃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他们就是在这棵大树下研究红军部署,确定了继续南下打过湖北,继而折回北上,再西突东进的迂回游击战术。”

  离开教堂,我们来到县城凤冠山下革命烈士陵园,在24座烈士墓碑中,最靠前的是4座无名坟茔,上书“庾家河战斗佚名烈士墓”。当地群众说,庾家河一仗牺牲了不少红军,后来老百姓把他们的遗骨从山上找回来埋在凤冠山脚下。1982年,这些无名烈士被转葬在这里。

  一个星期的整训结束后,鄂豫陕省委便率领红二十五军,以大回旋的游击战术,南下湖北郧西,北返陕西雒南(今商洛),东入河南卢氏,西转陕西蓝田,在东西千余里的山区纵横驰骋。

  转战陕南7个月,红军拖垮了数倍于自己的强敌。

  特派记者孟冉潘国平文图

  责任编辑:任远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