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制造”到“创造”—中关村自主创新报告(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8:4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中国制造”世界闻名,但是能够被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创造”的产品却寥寥无几。在今天中关村人眼里,“MADEINCHINA”早已魅力不再。他们将这句简短的英文改作“MADEBYCHINA”。

  从“制造”到“创造”,一词之差,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却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案例——

  我国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一只中国生产的鼠标,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24美元,其中渠道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能赚10美元,而制造厂商只能赚0.3美元。

  “1美元利润”的中国制造能走多远?

  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一个字的替换,折射出中关村价值取向的巨变。

  在技术与市场竞争中成长

  前不久,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进入生命园就像踏入了“在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领域接近世界前沿”的一个新领地,这里“发展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博奥生物芯片公司就是其中一例。政府把2008年奥运会上运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运动员是否使用了违禁药物的任务交给了该公司。

  20年来,中关村演绎着高科技市场与技术的综合竞争,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技术竞争。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这种竞争中成长起来。

  强项仍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应用领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软件不软———软件正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柱。

  曙光超级计算机突破每秒11万亿次大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由中关村11家企业发起设立的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与国外高技术大公司合作,于今年4月首次实现国内外30余家企业联网运行。

  去年底,北京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科兴公司非典灭活疫苗一期临床的研制成功,国人振奋。人们这才发现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疫苗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

  此外,在高温超导、新能源、环保节能、新兴显示材料等领域,中关村的企业都有不俗表现。

  吸引挑剔投资者的目光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中关村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在很多领域接近世界前沿,它们正在从为其它国家制造廉价商品,转变为创造别人从未想到的东西。

  中关村的人才、技术、创新创业的活力吸引着国内外眼光挑剔的投资人。

  美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IDG直接投资中关村孵化园里的公司,IDG总裁麦戈文说,他每次来中关村都被中关村的企业所感染。被誉为“美国风险投资之父”的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卢卡斯经常自驾飞机来北京,首站就是中关村。卢卡斯深有感触地表示,从中关村创业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25年前在“硅谷”创办甲骨文公司的影子。

  到目前为止,有19家中国大陆的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其中有8家来自中关村。据了解,今年还将有数家中关村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一个“纳斯达克的中关村高科技板块”正在形成。

  另外,还有18家中关村企业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1家企业登陆新加坡。截止到今年5月,园区内共有上市公司72家,占北京上市企业一半以上。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国际风险投资公司还锁定了一些中关村的科技企业,目标是培育其上市。

  “中关村方程”期待解题人

  当然,中关村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并非一马平川,还有许多瓶颈和障碍。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是中关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中关村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资本界高喊“我有的是钱,就是没有好项目”;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高喊“我有的是好技术、好项目,就是没有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把这种现象叫做“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1+1”的问题是一道难解的“中关村方程”。

  有关专家分析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资金传导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转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没有建立;并购的无形市场没有形成;资本和技术结合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产权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通过政府和国防采购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明确、可操作的制度和规则。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