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血与火中萌发 一所大学的抗战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9:39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8月9日电(记者黄豁、朱薇)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是所历史悠久,与抗战有不解之缘的大学。在那个烽火年代,一位位饱学之士在三尺讲堂上慷慨激昂,千万学子在日军的轰炸下发愤苦读。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里,重庆大学是重庆本土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粒种子,在血与火中破土萌发,并终成参天大树。

  寅初亭:名师会聚的见证者

  寅初亭是重庆大学A区正校门不远处的一座琉璃瓦亭。风和日丽的时候,学生们喜欢坐在亭内读书,探讨学术和人生的问题。然而,正是这座小小的亭子见证了一段烽火岁月中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

  寅初亭始建于1940年,是当时的重庆大学学生为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而捐资修建的,当时还只是一个草亭。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一大批名师巨匠颠沛流离,转移到大西南。马寅初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38年被聘任为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偏居西南一隅,国民党四大家族不顾民族危亡,大发国难财,聚敛资产。马寅初拍案而起,怒斥官僚资本,却遭国民政府的逮捕。重庆大学师生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营救活动,并捐资修建了这座寅初亭。

  1938年是重庆大学蓬勃发展的一年。不仅仅是马寅初来了,由东北大学辗转而来的无线电泰斗冯简被聘为学校机电系主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成为了重大的讲座教授,俞建章、朱森、毛鹤年、何鲁、郭坚白……一时间,重庆大学大师云集、人文荟萃,112位正、副教授在此讲学、授课,而当时学校仅有学生1016人,师资力量十分雄厚。这批仁人志士的到来,翻开了重庆本土教育新的篇章,他们在物资匮乏、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只待桃李芳华,有朝一日能师生同心收复祖国大好河山。

  工学院楼:血与火抗争的记忆

  重庆大轰炸对每一个重庆人而言都应该是刻骨铭心的记忆。1939年9月、1940年5月和7月,重庆大学曾3次遭到日寇战机的狂轰滥炸,有时一次投弹就达数百枚。作为这段惨痛历史的见证者,重庆大学工学院大楼至今仍屹立在幽静的校园中。这是一幢3层的欧式建筑,用坚固的石材垒成,1940年5月29日曾在轰炸中遭重创。如今虽已修复,但新旧材质的契合线上仍有着当年血与火的灼痛。

  抗战的烽火在华夏39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燃烧,西南一隅又如何容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除了课堂上的专心致志,除了油灯下的挑灯夜读,重庆大学的师生组织了“重庆大学文艺研究社”,以文艺研究为名,实则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作演讲、演戏剧、唱抗日歌曲,学校的抗日宣传生动活泼。师生们还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走出校园,4次奔赴北碚、璧山、合川、荣昌、内江、自贡、泸州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重大师生一系列的抗日宣传活动,不仅推动了县、区农村抗日救亡活动的发展,也使师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培养锻炼了一批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

  松林坡礼堂:不屈之魂从这里发轫

  1938年,日寇相继占领了武汉、广州,抗战的烽火从东北、华北、华东燃烧到西北、西南,大片的国土沦陷。西南一隅,广大师生的心中像压上了一块厚厚的铅板,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是在这种对抗日前景的一片忧虑之中,周恩来来到了中央大学礼堂(即现在的重大松林坡礼堂),作题为《第二期抗战形势》的演讲。

  来自重庆大学、中央大学,以及其他学校的数百名师生将并不宽敞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周恩来详细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论点。周恩来的演讲扫清了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沉闷气氛,使大家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前途和光明。

  今时今日,走在松林坡幽静的林阴小道上,侧耳细听,也许你能听到伟人当年豪情万丈的铿锵字句,听到师生们那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用心去感受,也许你能感受到一个民族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