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建起了市政府大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5:00 深圳晚报

  我们建起了市政府大楼

  第一批深圳基建工程兵邹洪涛在荒地上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邹洪涛的家和许多深圳人的家一样,淹没在楼房密密匝匝的小区里。记者询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他家里。自打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习惯了忙碌的老邹给自己找了一些“活
”,耍太极拳,练习书法,和其他的城市居民一样。不过,26年前刚到深圳的时候,老邹并没预见到这一天,他说自己所居住的红岗西村那时候甚至连荒地都谈不上,谁也想不到这里会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构成部分。

  与记者交谈时,老邹偶尔会感叹时光易逝,他说自己还清晰记得刚踏上这片土地时所看到的深圳,但真的几乎在瞬息之间,这里已经发生了梦幻般的变化。

  关键词:“竹园宾馆”

  搭起竹棚子开荒建设

  老邹和他的战友是第一批来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他们踏上这片土地的时间是1979年12月22日。这个日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老邹却一直都记着,他认为这一天对自己人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开端。

  刚到深圳时的条件很艰苦,老邹他们从东北开拔过来,见识过重工业区的那种繁荣,忽然面对这里的荒凉,还真感觉反差不小。一到深圳,老邹和战友们就在现在博物馆的那个位置驻扎下来,住的是竹棚子,一大群人住一间,清一色的上下铺。一排排简陋的竹舍被老邹他们亲切地称为“竹园宾馆”。

  “竹园宾馆”一直伴随了老邹他们五六年,后来搬到华强中路时住的仍是“竹园宾馆”。1983年刮了场大台风,老邹和战友们以前都没见过台风那阵势,当时风大雨大,竹棚子都被刮走了半边,老邹他们忙着将被子等日用品往上步工业区里面搬,但还是被整得很狼狈。那时候街上的小商店也都是竹棚子,经台风一折腾,很多商铺都关门了,东西也买不到了。也就在这一年,老邹所在的团整建制转为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老邹和战友们也由工程兵转为了工程施工人员。

  从1985年起,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老邹和战友们就由“竹园宾馆”搬入了铁皮棚,条件改善了一点,但依然艰苦。老邹的爱人是1987年来深圳的,当时夫妇俩就住在这种铁皮棚中,棚顶盖着牛毛毡,一下雨就漏得不成样子,“家”里找不出几块干地方。

  直到1989年,老邹一家搬到了现在的居所——红岗西村,是集资建房,当时不记得是集了5000元还是8000元。现在听起来是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但当时对老邹而言也是笔不小的数字,东拼西凑才备齐这笔钱。

  关键词:“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邹就是照片《升》的主角

  有一幅许多深圳人都很熟悉的照片叫做《升》,照片上的建筑直插苍穹,一位建筑工人仰头挺立,双臂张开,展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激情。这幅照片是在红岭大厦拍就的,而照片中的建筑工就是老邹。在他的相册里,记者找到了一张与《升》构图非常相似的照片,而这张照片是与《升》在同一天拍下的。追忆往昔,老邹依然心绪难平,他说那确实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老邹和战友们来深圳前主要从事冶金、厂房方面的建设,从没搞过高层建筑建设。但接受采访时他骄傲地告诉记者,许多深圳人耳熟能详的建筑都是他所在的集体建起来的,包括原来的市政府大楼、电子大厦、红岭大厦等等。

  原来的市政府大楼是老邹他们到深圳后所盖的第一栋大楼,当时他们就近驻扎在现在博物馆的那个位置上就是为了施工方便。老邹记得大楼是1980年4月开工,到1982年完工,当时有200多人参与了施工,基本都是部队人员,没有请民工。这栋高六层的大楼在以后深圳的政治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谈到在深圳所建的第二栋大楼——电子大厦时,老邹有几分激动。这栋20层的大厦是他们所建的第一栋高层建筑,在1983年建成后也是深圳的最高建筑。由于楼宇建得很高,甚至建成后的外脚手架拆除都是一道难题,老邹他们还专门开会对此进行了讨论。当时会上意见不少,老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所提出的零散整体吊装拆除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得以实施,这一方案也节约了不少建材。

  红岭大厦也是老邹所在单位建设的影响较大的建筑之一,由于工期并不赶,这栋大厦的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在1986年才全面完工,大厦高达30层。拍摄照片《升》是施工期间的一天中午,老邹站在三楼平台扬首向天,摄影师周顺斌则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了这一经典时刻。

  关键词:“步枪换大炮”

  率先使用两台长臂塔吊施工

  在建筑行业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老邹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也深有感触。在当初建市政府大楼时,老邹他们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台龙门架,一些较繁重的垂直运输工作就由龙门架来完成,下面一台卷扬机一转,“吭哧吭哧“才能把混凝土、砖块从地面送到脚手架上。还有大量的工作则是要靠人工来完成。老邹还记得在建兰光大厦时,打基础全靠人工,当时甲方一名姓顾的老总晚上没啥事,也过来帮着一起推小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老邹的单位进了两台50米臂长的塔吊,这在当时深圳乃至全国都算是最先进的设备了。

  “现在的施工设备和条件和当初相比,可以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邹说,现在哪个工地没有个塔吊竖在那儿?混凝土也可以通过输送泵直接往上送,同时还有了布料机,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老邹称现在建筑行业和他们当年相比,堪称是“步枪换大炮”了。

  关键词:“深圳速度”

  田野荒坡建起电子大厦

  谈起“深圳速度”,老邹认为最直观的就是建筑的速度,“在深圳所创造的那些奇迹中,其中也不乏建筑行业的奇迹,最初的‘深圳速度’一词也就是源于这一行业。”建设原市政府大楼时,深圳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老街的十字路口,那里的一家小餐馆依然给老邹留下了深刻记忆;电子大厦施工时,向东是黄尘滚滚的深南大道在田野荒坡间延伸,向西则是一望无际的灌木和低矮的丘陵……但是今天再站在这些地点举目四望时,触目皆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车水马龙的大道。

  和所有来到深圳的工程兵一样,老邹和他的同事这20多年来也融入了深圳建设的滚滚大潮中。电子大厦、兰光大厦、邮电信息枢纽大厦……随着深圳的不断发展,老邹他们的楼也越建越多,越盖越高。当年落成的第一高楼电子大厦高不到百米,而如今由老邹他们公司施工的百米以上高楼已有数十栋,遍布特区内外。而深圳,也已在这短短的25年中,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了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老邹一直很自豪,自己参与了这个城市的许多建筑的建设,或多或少在深圳的成长年轮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他说,深圳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现代化大城市,也有建筑行业、建筑施工人员不可或缺的一份功劳。

  作者:本报记者袁江斌 发表评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