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举 保护区工程实施5年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7:3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 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之举——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五年综述

  记者 董峻

  关于野生动物的新闻近来频出: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雌性大熊猫“英
英”不久前产下今年我国首对大熊猫双胞胎,神农架的金丝猴种群数量从几年前的600只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上千只,东北林区多年未见的东北虎“重出江湖”……

  2001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此后,大量野生动植物走出濒危状态,许多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增加,人与野生动植物们日渐和谐相处。

  给野生动植物一个安稳的家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12月,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全国林业系统已建立了包括各类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672处,总面积1.1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这一比例已达到发达国家一般水平。

  其中,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工程启动前40多年自然保护区建设数量的五分之四。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全国天然林面积的20%、天然湿地面积的40%,这些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最急需重点保护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据统计,目前有150余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年接待参观考察人数逾3000万人次,对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广大公众的文明素养,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川九寨沟、云南西双版纳、陕西太白山等一大批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和宣教基地。

  以工程措施拯救濒危物种

  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根据物种拯救的迫切需要,选择了最为重要的虎、朱鹮、麝类及兰科植物等15大物种纳入国家工程予以拯救,各地也确立了需要重点拯救的数百种物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使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并成功地解决了可持续繁育问题。

  几年来,相当一部分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显著增长,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约750只,野外种群和人工种群分别达到370多只;华南虎人工种群数量发展到68只,东北虎超过1300只;扬子鳄从200多条发展到10000余条;苏铁、兰科植物等濒危植物已实现大面积人工培育。此外,还成功地开展了扬子鳄放归自然试验,放归个体在野外存活;野马和麋鹿重归故里和放归自然取得突破,在野外成功繁殖后代并已初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野生种群……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稳中有升的陆生野生动物占55.7%,其中扬子鳄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成倍增加;资源消耗严重和濒危度较高的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野外种群稳定标准的占71%。

  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据不久前公布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为1590多只,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至去年底,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达到了55个,保护了半数大熊猫栖息地和60%以上的大熊猫;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163只,仅2000年以来的五年间就人工繁殖成活了64只,全部人工繁殖个体占到圈养数量的70%。

  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野生动植物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保护工程一方面强化野外资源保护,另一方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人工培育。据统计,全国经济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发展到2.45万家、野生植物培植单位1.7万家,野生动物园、动物园243个,植物园、树木园115个;年经营总产值从2002年的不足300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逾1000亿元。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实验用、毛皮用、药用、肉用、观赏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体系和医药用、工业原料用、绿化用、花卉观赏用野生植物培育产业体系,做到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主体上可通过人工培育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如,在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中价值极高的实验动物猕猴、食蟹猴,我国已不仅能完全靠人工繁育解决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创汇。苏铁、石斛、珙桐等一大批珍稀物种人工资源成为重要的经济、医药和观赏资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野生动植物培育的发展,不仅努力满足了社会的利用需求,还极大地缓解了野外资源的保护压力。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资源利用者加入资源培育中,吸引全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资源培育。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