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餐桌上的浪费实在惊人一天500吨餐厨垃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7:49 汉网
  产生浪费的四大主因:公款消费不心疼、消费观念有误区、部分餐饮企业只求利润不加引导、不卫生的用餐习惯
餐桌上的浪费实在惊人一天500吨餐厨垃圾(组图)
  不少食客在酒店请客喜欢点上一满桌子菜,吃起来气派,餐后浪费甚是可惜。 梁超 刘毅 摄

  (记者王南方 杨菁 实习生何永刚王心泉王凌)武汉餐饮企业每天出产餐厨垃圾500吨,四成食客剩菜不打包。本报调查显示,餐桌上的浪费已成为我们身边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上周五,杨女士在亢龙太子轩建设大道店吃过午饭,走到门口,服务员递上一个精美的纸盒。旁人指点,记者才知道,这里面装的是剩余饭菜。

  杨女士感觉很不好意思,“其实,家庭聚餐、朋友吃饭,我才打包。”

  “像这样的客人不少,饭菜吃剩下,明明舍不得,还不好意思自己开口带回去。”这家酒店的执行经理邓先生说。

  “在大厅吃饭,约60%食客打包,在包房里吃饭,爱面子、讲排场的多些,只有50%人打包。”

  艳阳天酒店龚小姐说:“40%的人不会打包,商务谈判打包的很少,就是服务员提出来,客人们也不一定会接受。女性,或者年长的人,比较节俭。”

  本周日中午,小蓝鲸杂技厅店一位负责大厅两张台位的服务员介绍,就餐客人中,有剩菜剩饭而选择不打包的大约50%。“如果是请领导吃饭,即便剩得很多,也一般不打包”。

  市城管局环卫处负责人日前证实,每天,武汉仅酒店、宾馆、餐馆等餐饮经营场所产生的餐厨垃圾就在500—600吨,基本是剩饭剩菜,浪费惊人。人走席散,观察餐桌,“海陆山川”,各味杂陈,一些菜肴,不过动了一两筷子。这位环卫处负责人说,目前还没有确切统计,餐桌上的浪费,损失了多少社会财富。

  据本报及市餐饮协会调查,餐桌上的浪费来自四大主因:

  公款消费,浪费不心疼。业内人士说,公款消费不打包的比例还要高得多。

  消费观念有误区。请客剩菜多,显得有面子,剩菜打包没面子。“剩菜”与能力、地位,还有请客的“诚意”挂钩。

  部分餐饮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变相鼓励超量消费。

  中式聚餐,不少餐厅没有人手配发一双公筷,很多食客也少有用公筷的习惯。人们感到剩菜不卫生。

  近日,研究武汉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市领导指出,“有的人说,餐饮浪费是个老问题,在中国很普遍”,“老问题就可以视而不见吗,就不能想点办法,就不能破题吗”。

  专家市民共议餐桌浪费三条对策治奢风

  (记者王南方 杨菁 实习生王凌)近日,本报采访调查武汉餐饮浪费现象,受访专家、业内人士及普通市民分析原因,提出三条对策。

  第一条:餐饮企业推行崇尚节约的行规行风。

  餐饮服务员,特别是“点菜”人员,应主动提醒客人理性消费,避免浪费。完善公筷及打包等服务。店内应有“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一类公益广告。

  是否落实上述行规,作为一种指标,衡量餐饮企业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纳入各种评选、评优活动。

  第二条:党政部门发文规范,必要的公务接待,比如宴请客人,须有以不浪费为前提的标准。

  第三条:在市民中广泛开展健康餐饮的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节约从身边做起

  肖擎

  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消费观念,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也不是一个已过时的话题。目前,举国都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从自身的日常行为开始,树立节约之风。

  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成由勤俭败由奢”。今日我们却时常可见餐桌上的浪费,家居生活或许不那么明显,酒宴之中往往就会到处可见“美肴变垃圾”,尤其公款宴席,更是如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好像真的成了久远的记忆。

  身边的浪费,看起来不算大不了,账算下来令人触目惊心。节约“从身边做起”,大有必要。不光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时候要节约,作为商品服务者也应提倡节约。拿餐桌浪费来说,消费者要根据需要来消费,饮食业主也应提醒客人理性消费。除吃饭之外,日常生活各种用度事项都与倡导社会节约之风休戚相关,也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去办。

  日常生活也许只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小战场,但却是培育人们的节约习惯与节约意识的主战场。日常生活的节俭与每个人的联系都很密切,而又容易被忽略,因此,大家都不要小看了从自己的身边抓节约这件事。
餐桌上的浪费实在惊人一天500吨餐厨垃圾(组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