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凝聚民族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09:07 南方日报

  凝聚民族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就在这一天,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六年局部抗战、八年全面抗战,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时光虽已过去了一甲子,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期话题我们特别编发这组由抗日老战士及史学专家撰写的文章,纪念那段悲壮的历史和伟大的胜利。

  让抗战精神发扬光大

  欧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消散整整60年。而对我们这些亲历过当年那场战争的老战士而言,抗战八年的种种往事依然清晰如昨。战争的惨烈、侵略者的残暴、中国军民的英勇壮烈以及欢庆胜利的喜悦,不时穿越一甲子的历史烟云,在我们的心海掀起狂澜。

  华夏儿女功不可没

  研究二战历史,不应忘记中国人民是亚洲战场的主力,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主要靠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正是中国军民始终抗击日军主力的大部分,日军企图与德军夹击苏联的“北进”计划才被粉碎,日军的“南进”企图遭到阻遏。结果,日军的战略构想一再破灭,大量军力被消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平型关打胜抗敌第一仗。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也为之振奋,随即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大规模战斗,歼敌近万。骄横的日本军队遭到自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挫败。此后随着日本军队步步进逼,国民党正规军队大规模撤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形成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并存的局势。

  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开展艰苦的敌后游击战,消耗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根据日本军方的文件,日本一度调动华北战场总兵力的90%对付八路军。而在敌人重兵把守的后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更为广大人民带来战胜敌人的希望。

  华南军民屡建殊勋

  素有反侵略传统的广东军民,挺身踏上抗日最前线。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粤籍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勇抗击,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抗日英雄。1937年,粤籍官兵谢晋元等八百壮士血战上海四行仓库,坚强不屈,毛泽东称赞他们是“民族典范”。

  日军侵略中国最早的突破口选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很快就将战火烧向华南地区,驻扎广东的部分国民党正规军、守备部队等分别投入战斗,抵抗日军入侵。粤籍将领余汉谋率领的第十二集团军,1939年至1940年先后在粤北展开较大规模作战,歼敌过千,为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败象带来一道鲜明的亮色。

  广东地区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指挥中心在东江。除东江纵队外,还有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珠江纵队、中区、南路、韩江等地也相继组织了游击队,这些武装统称华南抗日纵队,华南地区遂与华北、华东并列为三大敌后战场。正是由于华南战场的存在,西南广大地区的众多战略资源才免受日军攫取,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途径也由此始终保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觉得最值得强调的有三点。

  第一,民族精神世代传承。中华文化延续数千年,民族精神深入人心。面对外患,全国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无数志士仁人为维护民族血脉,毁家纾难,视死如归。我目睹了不顾生死踏上战场的战友之中,既有出身贫苦的农民,也有大批侨乡知识青年,他们有的家境富裕,有的从海外留学归来,前程似锦,当祖国遭受侵略时,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游击战争。他们那种爱国家、爱人民的精神不朽,我们应该让这种精神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第二,全民团结共赴国难。1936年6月,中共中央便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正确主张经由西安事变得以实现,中国历史的巨轮,终于从10年内战的深辙中,转上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轨道。抗日战争的史实表明,民族团结是战胜外敌侵略的根本保证。

  第三,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重新组合,一些法西斯势力藉机抬头,日本右翼势力更是日渐嚣张,他们从修改教科书入手篡改历史,粉饰侵略暴行,接着要修改宪法,扩大军备。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带头参拜靖国神社,企图为当年的战犯招魂。今年以来,日本更变本加厉,同时向中国、韩国、俄国提出领土诉求。这种种趋势,值得高度警惕。

  作者系原广东省顾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抗战时期任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陈金龙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国共两党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对抗日战争全局的影响来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的大旗,成为抗日战争的先锋队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置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命运于不顾,奉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强迫日本撤兵,致使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共产党在遭受国民党围剿、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主张,并主动履行了抗日救国的政治承诺。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对外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在揭露日本侵华企图、谴责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失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并表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战。为履行武装抗日的政治承诺,中国共产党迅速派出杨靖宇、周保中等一批共产党员到东北,一方面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发动工人、学生和其他爱国青年加入抗日队伍,另一方面组织抗日游击队,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义勇军相继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主力。“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行动,既肩负起了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也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推动者和维护者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就没有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就难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首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劝降,南京国民政府逐渐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针对国内出现的妥协、投降、分裂的危险倾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抑制了反共逆流,制止了对日妥协倾向,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经历种种曲折之后得以维持下来,从而既保持了国共合作和团结抗战的局面,又保证了全民族抗战能够进行到底。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指明了夺取抗战胜利的方针和路径

  针对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主张动员全民族力量,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并为实现全面抗战积极创造条件。面对当时流行的关于抗日战争的种种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智慧,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确立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实现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作战原则: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敌后战场,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人便充分认识到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较早确立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加以考虑和运用。由于中日战争的特点、战局的演变和抗日游击战地位的提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后已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担负起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成为中国抗日的重心所在。据统计,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1938年是58.8%,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1943年是58%,1944年是64%,1945年是69%。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导,历史学博士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运动

  谷小水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刷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屈辱历史,成为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起点。抗战胜利的取得,归根结底在于这是一次全民族的抗战运动。

  面对中央政府的步步退让,社会各阶层奋袂而起

  中日两国本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却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积贫积弱的中国。1927年7月,日本田中内阁确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指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日本既定国策的贯彻如期而至,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的主要城市和铁路线,随后又挑起了“一二八”事变与华北事变,与东北接壤的内蒙、热河、察哈尔、河北一部也因日本的蚕食鲸吞而易于敌手。

  在“安内”先于“攘外”的政策安排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对日本大体采取了“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的外交方针。面对中央政府的步步退让,社会各阶层奋袂而起,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东北沦陷后,先有以部分东北军战士为主体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前赴后继奋起抗敌,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给日军以牵制与打击;“一二八”事变中,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十九路军也对日军的武力侵犯进行了有尊严的抵抗;此外,各地青年学生对民族危机反应强烈,发起了以请愿示威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救亡运动;各在野党派、国民党各非主流派别、社会各阶层也竞相表达抗日救国的立场与主张。

  瓦窑堡会议形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始终高举抗日大旗,并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系统形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为迎接抗日新高潮作了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社会各界的广泛促动,尤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推动时局发展的枢纽,原先态度暧昧的国民政府的抗日立场逐渐明朗。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致电全会,国共两党政策进行调整,以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日寇亡我之心不死,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活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要求全民族抗战。17日,蒋介石在庐山表示:“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公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进入民族解放战争的新时期,给予中国前途以广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共赴国难,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洪流。广大军人大多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每当危难之时能同仇敌忾,在战场上抗击着武器装备、训练远远超过自己的敌军。爱国知识分子或大声疾呼,或投笔从戎,为抗战大业奔走呼号。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为抗战贡献心力。海外华侨也广泛动员,积极组织,捐款捐物,有的还不畏艰险返国参战。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最广泛动员与参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侮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极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曾庆榴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发动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国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7月日军制造芦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从“九一八”到1939年欧洲大战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8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本宣战,中国的抗战已经进行了1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是发动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从“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秋欧洲大战爆发前的8年间,中国长期单独对日作战,英勇抗击着凶残无比的日本侵略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奋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华北军民战斗在古老的长城线上。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进行了平津作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宜昌会战、长沙会战、粤北会战等等。在全民族抗战的怒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于1937年9月平型关首战告捷,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利。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战役和会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大量消耗了日本的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团结和高昂的斗志,极大地鼓舞、坚定了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由于中国牵制了日军主力,推迟了日本“南进”计划并始终未能“北进”

  1940年夏,日本乘德军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力东顾的机会,加紧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以除去其“北进”和“南进”的后顾之忧。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在这一年的秋冬间发起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给日军予强有力的打击。同时,在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敌后军民以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和多种多样游击战的方式,在山地、平原、河湖港汊之间,机动灵活地打击日军。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增兵华北,以挽救其危局。在正面战场上,1941年间发起了豫南、上高、中条山会战,重创日军。从1939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从而推迟了日本“南进”的战略计划,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美英苏盟国为实现“先欧后亚”战略赢得了时间。同时,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军始终未能“北进”向苏联发动进攻,从而使苏联避免陷入背腹受敌的困境。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遂得以从亚洲抽调数十万兵力投入欧洲对德作战。

  中国抗战打破了日德东西对进、会师中东、将欧亚打成一片的战略企图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东西反法西斯战场连成一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抗战与美英苏对德意日的作战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中国军队为配合盟军的对日作战,曾于1941年底和1942年初进行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使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遭受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失败。1942年1月,日本进攻缅甸,企图占领盟军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进而西进,与德军会合于中东。在日军的猛攻之下,东南亚盟军节节败退。中国政府于是派兵10万,后增至30万,组成远征军,紧急进入缅甸作战,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的危局。从1943年秋季开始,中国军队在缅北、滇西向日军展开反攻,以数万抗日壮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胜利。中国抗战打破了日德东西对进、会师中东、将欧亚打成一片的战略企图。

  在抗日战争的漫长进程中,中国共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总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伤人数的70%。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东纵:华南人民抗战的一面旗帜

  郑群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在华南敌后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八年艰苦曲折的抗日斗争中,东江纵队积极配合全国各地抗日战场和盟军,英勇地打击敌人,成为蜚声中外的华南抗日战场上一支坚强的武装部队,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纵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是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环境中的一支抗日劲旅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东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抗击日军的侵略。此时组织武装抗日并非易事,十年内战期间,广东党组织遭国民党破坏和镇压,一度中断活动,东江、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几乎损失殆尽。直至1936年,广东党组织才得以重建,组织抗日武装斗争是白手起家。广州沦陷前后,广东党组织先后派曾生、王作尧、阮海天、黄木芬等共产党员到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1943年12月2日正式成立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

  东纵成立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粉碎了敌军“万人扫荡”、“铁壁合围”等多次进攻,扩大游击根据地。至抗战胜利,部队发展至11000多人,组织民兵12000余人。东纵转战东江两岸,挺进港九敌后、粤北山区和韩江地区的39个县市,威胁着敌占大城市广州和香港。建立根据地、游击区总面积约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以上,对日伪军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配合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的反攻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功地创造了大都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

  东纵活动在敌占两大城市广州、香港之间。敌占重要交通动脉广九铁路两侧,是一块既无高大山岭依靠、回旋地又很小的狭长地带。东纵因地制宜,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开辟了东莞大岭山和宝安阳台日抗日游击根据地,并把游击战推进到敌占港九地区和沿海。

  在日军进攻港九之日,东纵即派出两支武工队进入九龙新界开辟游击区。1942年2月统一成立港九大队。游击队与敌人周旋于九龙山区,曾炮击沙头角以钳制敌军,并派出短枪队深入港九市区散发传单,使敌恐慌撤回港九,瓦解了敌人的“扫荡”;不断出击港九地区的敌军岗哨、巡逻队和敌船,炸毁日军启德机场油库、飞机,爆破九龙第四号火车铁路桥,处决日军九龙宪兵司令部汉奸翻译陆通译,活捉日本南支派遣军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打得港九地区敌军日夜不得安宁。

  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精英,保护了我国文化瑰宝

  1941年,日军攻占香港,许多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被困香港、九龙,这些人中不少是我国的文化界精英。党中央电示廖承志“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抢救出来,转移到后方安全地带”。东纵以极大的力量同地方党和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把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沈志远、张友渔、胡绳、范长江、乔冠华、于毅夫、刘清扬、梁漱溟、李伯球、陈汝棠、张铁生、张明养、高士其、羊枣等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及其家属800多人抢救出来,安全护送回后方。茅盾撰文称东纵抢救文化精英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为此,党中央致电东纵予以表扬。

  抢救了一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发展

  东纵在全力营救被困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同时,营救了不少盟国的文武官员。为了更好地开展营救工作,扩大游击队的国际声誉,港九大队成立伊始即设立国际工作小组,深入到港九市区和敌军集中营里开展营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至抗战胜利,经东纵营救护送到大后方的英国、美国、印度、丹麦等国人士上百人。获救的国际友人在离开东纵时都留下了热情洋溢的信,表示对游击队的敬佩和“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感谢”,称东纵为“英勇的军队”。

  东纵精神永存

  东江纵队的精神是什么?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不怕流血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广大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当祖国和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他们中的许多人舍弃了优裕的生活,共赴国难。指战员在日伪顽夹击中艰苦转战,风餐露宿,挨饥受冷,但都不曾消磨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意志。

  今天,我们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作者系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抗战时期任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