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假穷人家有10万款领低保 专家称应加强资格审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0:22 公益时报

  案件:家有10万款仍然领低保

  银行里有10万元的个人存款,却企图逃避800余元的债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哭穷的女士竟然虚报自己的财产,骗取每月的低保金。这是前不久,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在执行一起债务纠纷案件中发现的怪事。针对此事法院向东城区民政局发出司法建议,指出其在社会保障金的审查与发放工作中存在漏洞,建议区民政局加强社会保障金人员资格的审查,并
对当事人罚款1000元。

  4月20日,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向东城法院申请执行,要求被执行人张燕给付人民币810元,并支付执行费50元。于是6月8日东城法院向张燕发出了执行通知书及财产申报单,要求其及时履行判决并如实填写财产申报单。12天后,张燕主动交纳人民币200元,但没有提交财产申报单。她向东城法院表示自己生活困难,下岗在家,独立抚育儿子,并提供了东城区民政局每月向其发放社会保障金264元的凭证。

  然而东城法院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张燕在银行有存款、国库券和债券共计105603.57元。这说明张燕根本就不像她说的那样生活困难,而且也没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障金。为对张燕拒不履行判决,且虚假申报财产的行为进行制裁,东城法院依法扣划了张燕银行存款650元,并罚款1000元。

  案件执行完毕,东城法院的法官们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认为,关于张燕的社会保障金发放问题,应依据《北京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处理。该办法第4条规定:“持有本市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享受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第5条第3款规定“储蓄存款、股票等有价证券及孳息”属于家庭收入。张燕有价值10万余元的存款、国库券和债券,不符合上述规定,不应再享受低保金。对此,应追究其虚假申报的责任,并将其已领取的低保金依法追回。

  追访:政策漏洞还是民政监管疏漏

  考虑到东城区民政局在对张燕的社会保障金发放资格审查中存在疏漏,东城法院于6月21日向该局发出司法建议书,提出三条建议:一、依法停发张燕的社会保障金;二、依法追回已发放给张燕的社会保障金,并作出相应处罚;三、加强对领取社会保障金人员资格的审查。

  东城民政局对这份司法建议十分重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骗取低保的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有的夫妻为了骗低保而假离婚,假‘低保户’们甚至开着私家车或者养狗和炒股票,民政部门时常接到这样的举报。”一位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达了看法。

  8月5日,东城区民政局社救科的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已派有关人员到东城法院反映张燕一案的最新进展。并且对张燕的社会保障金已停止发放,并将继续追回已发放给张燕的社会保障金。

  “法院认为我们民政部门在社会保障金发放资格审查中存在疏漏,这仅仅是他们单方面的看法,说法有些偏颇。低保工作也存在的困惑,这里涉及到低保管理条例等政策的管理权限问题,相关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孙先生强调。

  “而且从法律程序上讲,由申请人向居委会提出申请,填写表格,提供证明材料,在社区进行公示,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的家庭情况进行审核,而民政局这一层面仅仅是最后的审批。按照现有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规定,确认流程上面的各个环节没有问题,材料齐全后,我们就可提出最后审批意见。整个过程,民政局是不与申请人见面的,面对他们的是街道和居委会。”

  “对领取社会保障金人员资格的审查,单单依靠民政局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低保人员私人财产等隐私问题,我们没有权力,不可能到银行查到数据,只能靠街道调查和身边其他人的反馈公示等其他途径,而法院却拥有这个权力。”

  孙先生透露:“该事被诸多媒体报道后,估计法院也认识到对这个案件下的结论有些片面,随后他们又发出一个追踪报道,将通稿发给各个媒体,上面有对这个事件的更客观的评价。后续报道中没有把事件责任归结到民政局,而是说政策上存在漏洞,但现在都未见到这个报道。”

  随后,记者致电东城区人民法院,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事情已经由业务厅解决清楚了,想要了解更多情况,就要联系研究室。研究室常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你看到的这个事件报道,情况属实,但是要知道更多、更详尽的情况可以让民政局做解释,我们不会再说什么,我们只负责处理案件,现在案件已经解决清楚了。”同时常先生透露,类似案件法院不是第一次处理,因为低保事件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处理起来很麻烦。

  最后,记者询问有无后续报道一事,常先生的回答是:“从来没有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给媒体发过什么后续报道,即使有,那也是民政局部门为了解释责任自己搞的,跟法院没有任何关系。”

  调查:听低保户与发放者同时叹息

  加强资格审查是关键

  崇文区天坛街道低保人员孙先生

  孙先生的家庭享受低保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14岁的女儿还在上初中,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无法出去正常工作,因此低保金成为了全家每月的“必需品”。

  “据我了解,目前我们街道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中,大多数是近两年才申请享受的,低保政策对老百姓越来越有利,现在挣个钱太不容易,好多人一看拿低保金这么容易,钱虽然不多,但也是政府每月必给的,就想着法儿申请。”孙先生说,一直以来“低保”户家庭收入的核实主要是借助于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来进行的,同时,还要依靠周围的邻居等人员的反映,这样就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层民政部门人员不足、工作手段落后,政策不明确,这部分监管人员好像就没起到什么作用,平时经常能见到漏保和冒领低保金的现象,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竟不能享受低保,而享受低保的人生活有的并不差,我觉得这就是工作人员的失误。”

  孙先生说可能这项工作也不是很好做,有工作人员自己的苦衷。但他建议基层民政部门有必要对申请低保者进行随时监察。

  “加强社会保障金人员资格的审查是关键,而且要下些功夫,要不国家每年要损失多少低保金,这些钱又能救助多少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孙先生说。

  甄别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低保人员赵女士

  赵女士说,如果不是她家突发变故,走到了实在困难的地步,否则是不会申请享受国家低保补助的,“我们家享受低保时间不是很长,将近两年了吧。孩子的父亲病故后,我又下岗了,当时孩子读高中,现在都上大学了,没有低保金,日子没法过了。”

  她说,“骗保”事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困难群体的甄别制度体系,还不够科学、合理。“除了政策上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社会风气也不好,医疗、就业都有障碍,老百姓也没有办法,只能琢磨着怎么使收入多些。”

  “想要查到个人或家庭财产收入,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光凭街道和民政这层单位肯定不行,他们没有权力呀,而低保户自己肯定不会说自己有多少钱,我也是个普通老百姓,现在的医疗和供孩子上学的成本多大呀,说实在的谁也不会嫌钱少,只是不应做违法乱纪的事。”

  赵女士说,“骗保”现象不仅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会影响失业人员自身的就业积极性。“有了低保不出去工作的人到处都是,在低保方面可钻的空子太多了。”

  “就说低保人员资格的审查这个问题,太空太大了,确实不好实施。”

  诚信与完善社会保障需要结合

  宣武区自新路社区居委会张主任

  “低保救助实行很多年了,对广大低保者的优惠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对于我们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却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与申请者面对面的是居委会,而身份鉴别、家庭收入核实就是其中的重点、难点,这也让许多非‘低保’人员钻了空子。”张主任为记者讲了一些工作中碰到的“小事情”。

  “社区里有个低保户,媳妇下岗在家,每月有几百块的补助,两口子在路边摆个水果摊,大家都能看得到生意很好,问他收入多少,他就说没赚过钱,做买卖一直在赔钱干,我们也没办法。更有的一家四口人,老也不老,小也不小的,说身体不好不能出去工作,就等着每月准时领取低保金。每次我们上他家查询,白天家里从来没人,据说他们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不少,但一家子人死不承认,他们连个单位都没有,我们没处查证,也没权查证。”

  张主任表示,因为低保制度有不完善之处,让许多人乘机钻了空子,他们拿着开好的证明就来了,工作人员不得不办理,但是实际收入多少,也只有低保户自己心里清楚。“需要让广大居民有一种诚信意识,有些人是看到别人钻了空子,拿了好处,自己也跟着申请低保,慢慢地这样的风气愈演愈烈,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张主任说。

  缺乏监督机制 我们不能越权

  石景山区鲁谷社区服务中心事务部李部长

  “我们社区拆迁户较多,许多人把户口迁来后,一直没有工作,就到我这里申请低保。要求他们开证明,偏偏都能开上,证明材料十分充分,但是我们都觉得他们家一定有存款。”李部长说,这样的事情他们时常能够碰到。在低保管理工作中,依照制度他们没有权力到银行查,对于这个拆迁事情,最多也只能到拆迁办,查询一下当时给了居民多少钱,算算大概还能剩多少,但是大多数人都表示因为看病、孩子上学把剩余款花光了。

  “现在许多单位工作不负责,居民因为申请低保到原单位开证明十分容易,想开多少开多少。我们认为有些人不可能一个月就挣那么点儿钱,但是证明上就有数据。”李部长说,今年社区开始实行低保听证会,由社区居民推选组成,协助社区调查低保申请人的生活状况,按照六条标准检验申请人,低保听证剔除条件不符者。

  “仅靠居委会调查和邻居之间的相互了解,效果十分有限,而且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要想调查居民存款和收入,也只能是法院这样的权力机关,我们不可能越权。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基层管理部门怎么实施监督?怎么核实低保人员收入?”李部长一直有着疑问。 本报记者 张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