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热土又是平安绿洲 长三角打造新起点上的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6:53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8月10日电 记者杨金志、裴文彬、方列

  同处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在创造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于无声处创造着社会和谐稳定的佳绩。在这里,高效率的警务运作机制与全民动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映成辉,治安预防、打击犯罪两手并举,数目庞大的流动人口与当地百姓一起享受平安之福。

  现代警务机制确保一方平安

  2005年2月24日,上海市普陀区一小学发生劫持小学生人质事件,交警部门集中调度全市交通,警方在5分钟内即赶到现场并布置完毕。在与犯罪嫌疑人周旋的同时,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已经调动救护车、止血带等急救设备守在现场,普陀区中心医院准备了手术台、各种血浆。不久,劫持者被特警夺刀,人质安然无恙。

  警方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治安、刑事案件被消弭于萌芽状态,社会层面安详平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样的场景在长三角地区屡见不鲜。这里的政法机关在用自己的忠诚和努力确保一方平安。2004年,公安部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表明,上海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达93.5%,位居全国省级公安机关首位;江苏省命案侦破、刑侦工作绩效考核名列全国第一;当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浙江有91.5%的受访者认为安全或基本安全……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长三角地区的公安机关适时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现代警务机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教育培训改革、指挥长负责制、大情报体系、网格化巡逻、文职雇员制度等。2004年10月,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启动运行,群众碰到任何紧急事件尽可拨打110一个号码。这个中心有效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是对全市范围内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进行应急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而在以前,上海市的匪警电话是110,火警电话为119,医疗急救电话为120,还有许多其他应急号码,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无独有偶,从2004年初开始,浙江省公安机关在11个县级公安局开展110、119、122“三台合一”试点工作,并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推开。

  在长三角地区,科技强警已经成为共识。在江苏,通过刑事科技突破的案件超过了刑事案件破案总数的20%。对江苏警察来说,电脑及其网络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比枪支更管用!民警在网上办公、网上追逃、网上作战、网上管理已经成为工作习惯。自2001年以来,江苏省公安厅已建成了较大库容量的指纹信息中心库,系统对比速度达每秒24万枚,江苏全省13个市和114个基层单位建成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或查询终端。在浙江,警方指纹破案、足迹破案、DNA检验技术破案、模拟画像破案的精彩案例层出不穷。

  “枫桥经验”遍布长三角

  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推广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枫桥经验”。由此,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以及“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为核心的“枫桥经验”,成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枫桥经验”旗帜依然鲜艳,并扩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枫桥经验”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调动全社会保平安,跳出治安抓平安,把犯罪阻止在预防阶段,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江苏,发端于南通的“大调解”之花盛开全省,90%的矛盾纠纷在村一级都得到了化解,“有困难找110,有矛盾找中心”已经是许多江苏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3年5月20日,江苏通州市张芝山镇塘坊村47岁的瓦工李建彬意外摔伤,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闻此噩耗,李的亲戚和村民聚到医院,有人要揪打包工头,有人要砸医院牌子,现场一片混乱。这个时候,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与家属代表和医院、工程方代表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协商,经耐心调解,终于圆满解决了冲突。

  2004年,三个非盈利司法社工团体在上海正式成立,1000多名社会工作者走进上海19个区县的大街小巷、乡镇农村。其中,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的工作重点是社区闲散青少年,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的服务对象是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则帮助社区禁毒人员。一年多以来,他们热心帮助对象,不仅扑灭了许多犯罪的火苗,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流动中的大和谐

  在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已经达到3000万人左右。在不少地方,流动人口和当地人口的比例已经相当,甚至数倍于当地人口。流动人口为长三角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也有少数流动人口因为种种原因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给长三角地区如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新课题。如今,长三角已经形成共识:对流动人口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人性关怀和平等友爱是消弭违法犯罪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长三角一些地方建起了漂亮的“民工公寓”。在工厂林立的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政府招商3亿元建设三处民工公寓,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名外来务工者居住。在最早建成的“永盛公寓”,小区设施齐备,超市、食堂、医务站、阅览室、健身场所、邮政局和自动取款机一应俱全。今年6月,小区成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每位员工都拿到了一张免费的借书卡。小区里安装了电子监控录像、红外线报警等技防设施,24名保安队员昼夜巡更。

  当地政府认为,与其穷尽各种手段遏制散乱租房等消极因素,不如为他们营造一个整洁、温馨、安全的家,实现“民工”与流入地的共赢。马陆境内工业企业发达,全镇10万人口中有6万是外来务工者,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本地居民人口。马陆镇党委委员周建明说:“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如果超过马陆一半人口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指数’上不去,我们的GDP再高有什么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