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权威调查透析看病贵 无锡政协开出“六大药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23:35 人民网-江南时报

  无锡一位牙痛病人到市属大医院就诊,本来2.1元钱的甲硝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医生却一口气开出了70多元的药,其中甚至包括治肝病、治癌症的药。近年来,“看病贵”已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日无锡市政协正式出炉的名为《关于无锡市居民“看病贵”问题的调查与建议》的调查报告,就根据问卷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透析了无锡当前“看病贵”的现状,探析了“看病贵”的原因,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六大建议。

  现状调查: 70%市民被“看病贵”所困扰

  医疗费支出呈较快增长态势。从2000年至2004年这5年来看,无锡市每人次门诊费用负担从93.13元增加到128.99元,年均上涨8.48%;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从3198.68元增加到4463.01元,年均上涨8.68%。据这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该市有70%的市民认为“看病贵”是最感困惑的问题,2392位调查对象中有751位生病后到药店自购药,占31%,有259位硬挺着不看病,占11%,两者合计占42%。

  医疗费个人自付比例高。2002年无锡市城镇职工个人自付比例高达45%,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34个百分点,但也已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列入自费的品目繁多,平均一次门诊,自费约60元;平均住院一次,自费约2000元。

  困难群体对“看病贵”反映相对强烈。城市低收入者、低保对象、大病患者、农民和部分退休人员因为各自的特殊原因,往往承受不起巨额医疗费的沉重负担,有的还因医疗费用问题而引起家庭破碎。

  原因探析:机制不完善医保水平不高

  经调查分析,无锡市“看病贵”主要是由现行的医疗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医保水平不高、药品流通环节改革不完善,以及居民的保障和收入水平不高等因素造成的。

  “九五”以来,无锡市市属9家医院先后投入约10亿元资金进行医疗业务用房改扩建,其中政府仅投入约8000万元。市某医院新大楼建设实际使用资金8000多万元,而市财政仅给了500万元,资金缺口只能靠医疗收入来弥补。

  另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人员经费支出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无锡市卫生口机构个数及财政担负人员在苏锡常三地区中最多,财政人员经费负担最重。公共卫生人员经费平均增幅达25.54%,超过了三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除此以外,医疗保障制度和机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看病贵”的现状。2002年至200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分别为5.5亿元、6.9亿元、8.18亿元,支出分别为4.7亿元、5.7亿元、6.1亿元,基金累计结余5.7亿元。过度结余,提高了参保人员的自负率,降低了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

  解决措施:“六大药方”共治顽症

  针对1600份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无锡目前实际“看病贵”问题,市政协提出了六大建议:

  除了调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思路,医院基本建设规模和添置高档医疗设备也应受到严格控制。调研报告中指出,拟采购和采购中的高档设备建议一律暂停,现有的高档设备向社会开放,其检查报告应各医院通用,今后添置新设备由卫生局扎口,综合平衡,防止重复购置,从而提高区域卫生资源综合利用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也将进一步加强。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思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列入全市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建成“平民医院”。其中,经费将列入各级财政专项支出,实行专款专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列入事业编制,定向到医学院招收。同时,对社区医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青年医务人员须经过专门培训,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服从社区卫生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标准。

  另外,为改变以往“重治轻防”的观念,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防病网络,通过区域卫生规范、卫生资源整体联动将疾病解决在早期,解决在基层医院。相应的,政府将完善对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机制,加大卫生支出结构调整,卫生支出将向公共卫生倾斜、向社区倾斜、向农村卫生倾斜。

  调查报告还建议,除了医疗机制和观念的改革和完善,医德医风建设也需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将加强对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自觉抵制拿回扣、红包不良风气,对乱开“大处方”和“大检查单”的医务人员不仅批评教育,还要进行经济处罚。情节特别恶劣的,取消其行医资格。并建议每年抽取几个医院进行专项审计,从教育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入手,防止“白色腐败”。□本报记者袁晓岚 见习记者龚艳芳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