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忆外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3:38 山西日报 | |||||||||
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来到太行山,指导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资料图片)朱德是我的外公。2002年春,在我的主动要求下,作为中组部选派的外调干部,我踏上了前往太行山著名的革命老区武乡县挂职锻炼之路。这里,是外公朱德及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孩提时代外公多次给我讲起过的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巍巍太行山,滚滚漳河水。在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我沿着外公留下的足迹,访农家,进农户,为民办实事,切身体会与人民群众的
雄伟的战斗英雄纪念碑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做《长乐之战》。讲的是抗战时期我八路军反抗日军九路围攻的一次著名战役,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武乡的长乐村。解放后为了纪念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和将领,当地政府已在那儿建起了一座“长乐村战斗英雄纪念碑”。后来听我的母亲朱敏也提起过那段历史,因为武乡也是我的母亲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1964年她在外公战斗和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做过社会主义教育的调查工作。我来武乡工作后听县里的有关同志讲,外公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家,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他就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长乐之战是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采用了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充分体现了外公及彭德怀、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了觅得外公的足迹,我瞻仰了这座著名的战斗英雄纪念碑。这是一座丰碑。雄伟壮观的碑身,庄严肃穆的碑文,巍峨挺拔地矗立在漳河岸边,身边的漳河水轻轻流淌,仿佛把人们带到过去那烽火硝烟的岁月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几十万军队从北平疯狂南犯,扬言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外公遵照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决定,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2月率总部挺进太行山,转战于武乡县的义门、寨上、砖壁、王家峪等地,直接指挥整个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武乡,便成了当时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当时只有12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人参加了抗日自卫队和抗日群众团体,有30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抗日烽火燃遍了太行山上。初入太行山,八路军就先后打胜了神头岭、响堂铺等三个被敌人称为“典型的游击战”的胜仗。1938年4月4日,日寇分九路向晋东南合击,妄图在左权、榆社、武乡地区消灭我八路军主力,吃掉我总部首脑机关,把刚刚诞生的太行抗日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之中。当时作为八路军总部司令的外公直接指挥了这次反围攻战斗,亲自制定了反围攻的作战计划。4月16日,日寇3000余人窜到长乐村附近,我一二九师主力及一一五师一部抓住孤立、冒进的敌人,以极为勇猛、果敢的动作将其团团围住,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我军击毙日军2200余人。长乐村战斗是我军粉碎敌人九路围攻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其它各路敌人见其主力惨败,便纷纷回窜。外公指挥我军乘胜追击,相继收复了18座县城,一举将日寇赶出了晋东南,取得了粉碎敌人第一次九路围攻的胜利,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县里的同志告诉我,外公在太行期间,十分注重运用抗日统一战线这个法宝,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太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太行山区,八路军一二九师有1.35万人牺牲,4800多人负伤,整个太行山区有17万人被日伪军打死打伤,其中有1430名区级以上干部为国捐躯。1939年初,朱德总司令(前左一)在薄一波(右一)、戎伍胜(右三)等陪同下在沁县视察工作。前排左二为康克清。(资料图片)“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这是外公说的一句话。它被醒目地刻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烈士英名录的一栏上方。是啊,如果没有这些英雄的八路军战士、英雄的太行军民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创造出战争的奇迹,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吗?他们才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尊敬的,我们将踏着先辈们的足迹,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勇前进。 一封发黄的家书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展厅里,陈列着一封抗战初期外公在太行山区写给家乡好友与龄的一封信,信已发黄,破损,但字迹依稀可认,“与龄老弟:我们抗战数日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的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康健,但因年荒今年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我希望好友阅后,向你募二佰中币,速寄家中———朱德于晋洪洞战地十一月十九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讲解员们每讲到此处,都要眼圈发热,有的甚至咽不成声。我也禁不住泪眼模糊。是啊,这就是我的外公,这就是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这就是太行人民眼中的“朱老总”。外公出身农家,自幼家穷,5岁就上山割草、打柴,20岁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因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迫使他毅然弃教从军,以武救国。后又抛官弃禄,追求真理,在德国柏林经周恩来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到苏联,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抗战时期外公已50多岁了,仍然和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驰骋疆场,而对家中年迈的母亲却“不能顾及她们”。虽然身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总司令却同千千万万个八路军普通战士一样“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是如此”。听讲解员讲,外公当年在太行山虽然年过半百,仍然和战士们一样吃的是野菜树叶,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棉衣,住的是当地老百姓的农家小屋。在总部旧址王家峪,老百姓给我讲了两个感人的故事。一次,外公从黄崖洞兵工厂视察回来,看到饭桌上摆着一盘刚刚炒好的山药丝菜,脸上顿时浮现出不悦的神情,他把炊事员叫来严肃地说:“同志啊,根据地这么困难,广大人民都吃野菜啃窝头,你怎么能为我一人把山药蛋切成条子炒菜呢!我们多为前线,多为老百姓想想吧。”说罢硬是让炊事员留下窝窝头,让勤务员把山药菜送给了伤病员。还有一次,警卫班战士小李送信回来,见老乡正在采集榆钱钱,便也采了满满一碗,放了点盐醋让外公吃,外公看着这碗榆钱饭,对小李说:“老乡们的生活非常困难,拿榆钱当饭吃,我们吃了,老乡们吃啥?我们八路军是工农子弟兵,要爱护老百姓,时刻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哪怕是一碗榆钱钱,也要首先想到老乡。”说罢,他让小李把这碗榆钱送给了烈属韩老奶奶。解放以后,外公依然过着简朴而平淡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一向教育自己的儿女、孙侄们,工作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要向低标准看齐。临终前,他嘱咐外婆,把2万多元的积蓄全部给了党,不为子孙留分文。直到外公去世后,我们才知道,外公原来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外公就是这样,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心中只装着老百姓,他的眼中只有共和国的事业,而惟独没有他自己。 枝繁叶茂的红星杨 在我的记忆中,听得最多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红星杨”这个故事了,长大以后在有关的资料里我又多次看到这个字眼,便产生了我一定要亲眼目睹红星杨的强烈愿望。现在,我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了,我的心情怎能不激动呢?汽车在绿树成阴的柏油路上行驶,一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便到了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穿过一座圆拱形的小桥,我便看到了红星杨。远远望去,好一棵巍峨挺拔的白杨树!树身笔直参天,树冠枝繁叶茂,树梢枝杈交错,在蓝天、白云和巍巍太行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壮观。王家峪的乡亲们告诉我,这是当年朱总司令亲手栽下的一棵树,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红星杨。外公手植的红星杨现在已成为武乡红色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到此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随手捡起一根树枝掰开,横断面有一个鲜艳的五角星,跟五角军徽一模一样。当地的老百姓说,这是朱总司令把自己的心留在了太行山。在外公亲手栽植的红星杨下,我伫足沉思,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外公跟太行人民同甘共苦的年代。同行的武乡县原文馆所所长、县党史战史研究专家王照骞同志对我讲,外公在武乡的日子里,经常深入到老乡家里问寒问暖,和老乡们一起抽烟、下棋、拉家常,并帮助老乡们一起干活。一次在砖壁村同老乡们拉家常的时候,了解到该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古时传下来的歌谣说“干砖壁、砖壁干,正月吃完土窖水,二月担水三十里,要想找到活泉水,熬到日头朝西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外公就一直把这件事记着,在察看地形时处处留心找水源。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水源,指示军民在这里打井,并亲自参加劳动。不到半个月就挖了一眼43米深的活水井。砖壁村的老百姓沸腾了,纷纷称赞“八路军真好。”井打成后,召开了千人庆祝大会,外公在会上讲了话,用挖井的事例教育大家,加强军民团结,战胜天灾人祸,坚决抗战到底。砖壁人民为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恩情,便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抗日井”。继抗日井之后,军民团结奋战,又挖了两眼水井、七眼旱井,在村西掘了“八路池”,南沟筑起了蓄水的“军民坝”,从此,砖壁再也不缺水了,乡亲们饮水思源,在外公亲手打下的“抗日井”旁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总司令”。在砖壁村,外公还经常帮老乡们推碾子,那个大碾子至今还在,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连心碾”。王所长最后说:“朱老总在太行的故事我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管是红星杨、抗日井,还是连心碾,都表达了老区人民对八路军、对朱总司令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啊,老区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共产党的恩情哪。” 一根竹手杖 据武乡县寨上村人氏、原县科委主任、现年74岁的李如瑾老人讲,1938年4月,八路军总司令部转战于沁县北,武乡县西部山区,指挥反日军九路围攻战斗。由于战事繁忙,营养差,外公又日夜操劳,在去寨上村前外公左小腿上生了一个大疮。因疮已化了脓,痛得外公日夜难熬,人也瘦了许多。就这样,外公还是一直坚持工作,有时工作到深夜。工作之余他还要坚持行走,每天早晚坚持锻炼。为了行走方便,他不得不拄着一根竹手杖助行。移驻寨上村后,他访到村民弓茂昭是这一带的治疮名医,特别是为很多穷人治好了疮病,就决定前去走访他。一天下午,外公拄着手杖找到了弓茂昭家,请他治疮病,弓茂昭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老总,只知道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八路军战士,于是当即检查后下了药,经他精心治疗,半月后外公的疮疾痊愈,而且身体也逐步强健。外公的疮病治好后,要付给弓茂昭老人药费和行医费,结果被弓茂昭老人谢绝了。他说:我活这么大岁数了,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好军队,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真是穷人的好军队,我为你治病,就是为咱穷人的好军队治病,我不仅不会收你的分文,如果咱队伍中还有生疮病的,还可来找我救治,我同样分文不收。你们为咱穷人打天下,我能为自己的军队治病救人,理所当然。外公便拿起他生疮病中经常拄的那根竹手杖说:那我就把我拄的这根“竹手杖”送与你作个留念吧。弓茂昭双手接过竹手杖后说:“礼轻情义重啊,就收下这手杖,让它陪伴我走乡串户为穷人治病吧!”后来他得知治疮人是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便将这根竹手杖当成十分贵重的宝贝保存。后因日本鬼子侵占段村,战乱扫荡不断,老人怕将外公赠送他的宝棍丢失,就用油纸将竹手杖包了又包,将宝棍埋于房后的地中。老人临终前把他的侄子弓献玉叫到面前,告诉他埋外公宝杖的地方,并要他平定后及时挖出,好生保管,“那是咱家十分珍贵的传家宝”。1945年抗战胜利后,弓献玉曾多次寻找,但都未能找到。1956年春耕刨地时被刨了出来,当他将一层层油纸拨掉后,那根宝贵的竹手杖还是完好无损。1978年那根竹手杖和外公在寨上村驻扎时用过的水壶一块送王家峪朱总司令旧居展览,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落成后,又将这两件文物移回纪念馆展示至今。1938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华北前线颁发的布告。(资料图片)今天,我又重新回到了外公曾经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追忆了他老人家策马太行的战斗生涯,重温了外公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实践,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他那伟大而平凡的崇高形象,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时时激励着、鼓舞着我,我要牢记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像他那样艰苦奋斗,联系群众,同人民心连心;像他那样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要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最后,吟诗一首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初入太行感触深,处处丰碑处处春。红星杨下砺三载,回馈老区一片情。2005年7月(作者2002年1月由中央组织部选派到武乡县任挂职副书记,现任长治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朱德外孙刘进(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