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思维催生“农业硅谷” 沈阳农业高新区侧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6:15 东北新闻网 | |||||||||
仅仅只是三年的时间,诞生于一片玉米地、四周荒山环抱的沈阳农业高新区便陡增了让人惊叹和振奋的内容: 一座座高楼耸立,一个个小区宜人,一弯弯碧水清澈,一方方绿草逶迤。环境优美,功能完备,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的沈北生态新城开始显现。
更有数字为证: 三年来,沈阳农业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均成倍增长。2004年高新区实现财政收入2.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782万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33.9倍、24.6倍和8.78倍。 数字还说明:在农业部公布的60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沈阳农业高新区由原来的名不见经传而一跃位列第一,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规模档次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乳品加工产业园、粮油加工产业园、饲料产业加工园等十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初具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加工基地。 市长陈政高这样评价高新区:现在的农业高新区已经成为了创造沈阳振兴速度的一个开发区,已经成为了振兴沈阳的一个重要引擎。 超常思维构建企业化体制和机制 三年前,当蹇彪来到沈阳农业高新区任管委会主任时,这里除了90%以上亏损的24户国有企业、3000余名职工、1.5亿元的银行贷款、5000万元的拖欠职工的欠款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站在这样的起点上,高新区举步维艰。 难中也要求胜。高新区的决策层取得了这样的共识:没有超常思维的超常运作,高新区就难有超常发展。应该用创新思维和企业家思维研究高新区,建设高新区。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高新区一方面抓国企改革,一方面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2002年5月,伴随着沈阳辉山乳业与美国隆迪的全面合资合作,高新区引进资金4亿元。此举不仅成为高新区国企改革的转折点,也使高新区寻找到了发展建设的突破口。 从这个突破口突围出去,高新区开始打造企业化的招商体制和机制,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高新区首先让专业招商队伍企业化。在管委会的七位班子成员中,有五位成员全部精力都用于招商工作。高新区组建了三个专业招商中心,专业招商人员则全部为企业身份。对这些招商人员,高新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部门和员工都有明确的招商任务,实行年初签订责任状、周调度、周通报和年末定量考核的目标责任管理。高新区还实行能者高薪,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员工薪酬与招商业绩挂钩,将工资总额的1/3作为绩效工资,完成任务,全部兑现;没有完成任务,不予发放;超额完成任务给予超额奖励;对于引进重大项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同时,大力推行招商成果计件奖励,招商业绩突出的员工收入,是没有项目员工收入的10倍以上。 此外,高新区实行招商经费计件管理。经费与项目挂钩,经费多少与项目大小挂钩,打破了招商经费使用上的“大锅饭”,实现了招商经费效益的最大化。实行经费计件划拨管理后,招商人员由过去的“住宾馆、打的士”到现在的“租房住、坐公交”,节约招商成本80%以上。高新区还确立了全员招商体制。在高新区职能局也是“招商局”,也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高新区给招商局下达指标的同时,也给职能局下达招商指标。全员招商营造了高新区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压力的浓郁的招商氛围,形成了“有项目光荣,无项目惭愧”的高新区特有的招商文化。全员招商不仅让每一个员工切身体会到招商的艰辛和不易,也拓宽了项目源、培养和锻炼了干部队伍。现在,高新区已经成为沈阳乃至东北的投资“洼地”,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进入高新区的项目数量急剧增长,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引进项目123个,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就有1个项目签约落地。一批大项目、外资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纷纷落户高新区。目前,已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8个,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占全省的50%,知名企业39家。 超常运作营造最佳投资环境 给引进的项目一个可以栖息繁衍的温度和土壤,高新区开始倾力打造最佳投资环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行为、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高新区将供电、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政府仅投入10亿元就完成了50亿元的“七通一平”。现在,高新区150万平方米的路网四通八达。市场化运作,不仅将政府从资金困扰和繁杂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而且还使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达到了国内开发区一流水平。高新区还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新城,使投资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高新区严把项目入口关,杜绝污染企业入区。目前,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高新区已经走在全市的前列。同时,以蒲河改造工程为代表,“三横三纵”生态水系已经形成,水系面积达到8%,而400万平方米的绿化使高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服务也是招商引资。在全力营造最佳投资硬环境的同时,高新区还通过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打造金牌服务,全力营造最佳投资软环境。高新区首先从体制上彻底解决服务问题。他们抽调30多名精兵强将组建综合服务中心,将全部审批权限归口管理,让服务中心有职有权,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服务队伍专业化。高新区还实行首问负责制、主办负责制、全程跟踪制和责任追究制,把为企业服务的各项指标分解到人、落实到位。同时,服务中心对部门的服务进行监督,并采取口头警告、黄牌警告、红牌警告和通报批评等手段对服务不好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处理,年终进行综合评价,其考核结果占管委会的考核成绩的30%。高新区还通过“零距离”接触,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区里开设了“企业服务热线”、“主人企业服务信箱”,并对外公布“服务监督举报电话”,同时,采取不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登门走访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面对面接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起这些,在高新区兴建国内最大的闽南国际石材城的沈阳闽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何俊延感触颇深。国际石材城规划时,园区内有电线杆需要挪走。本以为需要请示、审批等过程几天能完成就不错,没想到仅仅一个电话、仅仅一个小时电线杆就全部移走,解决了他们的建设隐患。虽然这仅仅是一件小事,但却反映出了高新区极快的办事效率和细致的服务精神。 超常理念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再好的思路和目标最终要靠人来完成。人才是一切,是关键。这样的认识时时刻刻根植于高新区。于是,现代企业用人、管人的理念和办法源源不断地引入高新区。在高新区,选人的标准不拘于机关,也不拘于沈阳市内,而是有事业心、有学历、有本事、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衡量标准下,现在,高新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58人,其中博士5人,归国留学21人,而且平均年龄都在35岁以下。高标准选人延伸而来的是“有为就有位、无为就无位”的用人原则。这里打破了行政体制的束缚,每年一次聘任,无论什么编制在这里都一视同仁,而且打破论资排辈用干部的惯例,大胆起用、破格提拔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同志。敢想敢干、善于坚持原则的祝江就是从副科长的位置上直接被破格提拔为招标办主任的。现在,高新区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只有33岁。此外,高新区的干部还能上能下,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现已有两名处级干部被末位解聘、降级使用,6名员工被解除合同,24名员工被黄牌警告。在此基础上,高新区还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制度来管理人,已建立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监管体系,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采购全部实行招投标管理;对涉及土地出让、国企改革等重大事务严格按照规范的制度、程序办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逾越。“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朴素的创业箴言,铺就的是一片宽广的创业平台,成就的是魅力无限的发展天地。(辽宁日报张艾阳) [编辑: 钱文胜](来源:东北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