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网
据新华社8月10日报道,日前在重庆举行的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遭遇意外尴尬——会议主持人、价格申请方、记者等早早就座,而受邀的25名听证代表仅有14名到场。
博物馆门票定价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听证,体现出价格申请方对民意和对公众消费权
益的尊重;然而受邀代表们,反倒对这番“好意”拒不买账,毅然对“听证权”选择了“罢听”态度。代表们的这种选择匪夷所思吗?令人感到意外吗?显然一点也不意外。代表着公众切身利益的听证代表们,他们又何尝不希望“听”出公正合理的价格?他们又何尝不希望通过听证来有效维护公众的消费利益?可问题是,像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不仅门票价格原本就高昂得令观众难以承受,却还要故意搞出个“馆中馆”的把戏,采取收取“三重门票”的变相手段,继续提升门票的价码。而对这种无度的涨价行为,早已是反对者众多,时刻,物价部门所公布的门票价格方案,仍按申请方的“既定方针”出台。这就表明,即使组织冠冕堂皇的价格听证会,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按既定价格执行”的命运。这就等于听与不听都是一样,代表岂不成了被申请方玩弄的“猴”?据笔者对各地价格听证活动观察,所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为:“每听必涨”、“走走过场”、“自说自话”。按民间的说法,现在的听证会实属“涨价通报会”的代名词。因此说,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遭遇“冷场”尴尬,实在是“听证制度畸形”的必然结果,更是经营部门违背民意后自食其果。笔者甚至以为,几近半数的受邀听证代表对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的毅然“罢听”,并非简单地消极“弃权”,而是民意对目前畸形听证活动的一种无声抗议,因为在价格申请方、政府物价部门变相“强制涨价”的窘境下,“罢听”也不失为一种表达真正民意的手段。我想,三峡博物馆的涨价听证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代表“罢听”尴尬,似乎属于“意外”,但其“意外”之中的必然性,又无不在各地听证活动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就给政府敲响了警钟:必须通过改革制度,使听证会走回正道。不然,“罢听”有可能成为听证会的普遍抗议形式。(张麦)
作者:张麦
(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