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捧“状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 |||||||||
■文/本报驻浙记者蒋萍本报通讯员余婕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工作已尘埃落定,一年一度的“状元赞歌”也落入尾声。状元们开始收拾起“走穴”、“赶潮的明星“架势”,作好入学的准备。 但舆论不会就此平静。“状元”依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教育孩子的榜样。与
港大拒收11名“高考状元” 给内地“唯状元论”最大刺激的,无疑是香港大学拒收11名“高考状元”的消息,它不仅令今年暑期一场场状元秀大为降温,也一下触到了内地应试教育的死穴。由于面试不合格而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的高考状元们,突然从人们仰慕的顶峰跌落到谷底,真实感受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 状元们之所以被拒收,缘于香港大学的录取机制:面试。香港大学在面试时要考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在这道关口前,状元们与那些上了线的考生们是平等的,那在国人心中羡慕不已的高出的几分甚至几十分突然变得毫无意义,此时真正能帮学子们的,是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独立的思考性等等,而这些,远不是一纸考卷能测出的。于是,我们大多数状元的弱点暴露无遗,终于成为几千名面试生中的淘汰者。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学今年首次在内地招生,计划招250人,却收到4848份报名申请,录取比例达1∶19,远高出内地一些名牌大学的录取比例。有报道称,港大在深圳的一场招生咨询会刚开始不久,数百份学校简介和报名表格就派发一空,会堂门口也被家长挤得密不透风。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固然有香港自身经济环境的吸引,更重要的却是港大这些年在国际上节节上升的知名度。知名度的背后,是全英语的教学环境、99%的外籍教师、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包括第39位的国际排名。更有家长坦言,选择香港大学,正是想逃避内地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孩子有个全新的发展。 丘成桐的呼吁 无独有偶,此前数学大师丘成桐在为浙江大学数学英才班——丘成桐班(本科)选拔人才时,也很注重面试,仅有的几名数学成绩满分的考生纷纷落马,一名卷面成绩并不十分理想的考生,却因为一句“要让我的名字成为数学定律”而博得丘成桐的青睐。 通过面试,丘成桐发现这些高分学生太过围绕课本和习题,很少看课外书,也很少有人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而且,在回答提问时,缺乏自信。丘先生感慨:一味地追求“分数至上”,将数学原本有的乐趣统统抹杀,又何来“真心喜欢”呢?相反,如果对数学有激情,对自己有信心,少几分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时,丘成桐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说,“不但数学有一定能力,还要学习其他科目。因为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需要通才训练,如果只是数学好,其他科目不行的话,也很难成才。”他认为,数学考试成绩只可以作为参考,其实考试和研究是两码事,分数不该成为衡量能力的标准。 丘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认同,而且也正是发达国家人才观和教育观的浓缩。但谁都知道,要达到丘先生提倡的境界,在我们现有的应试教育机制下,根本不可能。最起码的一点,我们何时能实行面试制度,而不再靠冰冷的档案和一次性的考试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考试文化不改观,很难要求处于基层的小学、中学完全放手实施素质教育。 北京高考状元给人的惊喜 虽然算是个案,今年北京的文科状元易萌还是给状元们争了口气。661分(含20分的优秀生加分)的高考成绩并没有把易萌堆砌成一个呆板的状元形象,而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典范。她平时爱好广泛,听古琴,画画,看鸟……高中时期她还写过一篇关于保护鸟类的论文。 易萌为“状元皆是书呆子”这句话平了反,也给紧锁眉头深忧“状元文化”的国人带来了新的曙光,被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是素质教育结下的硕果。只可惜,这样的硕果太少,所以,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值得反思。 这也看出了我们理想的榜样是:高分高能、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而不是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考试机器。 幸运的是,港大和丘成桐班的招生模式,给我们的学子们提供了另类的全新的指挥棒,使他们在用功读书之余,开始考虑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开始正视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且,在这一趋势面前,我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也都开始反思。既然高考制度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我们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状元不再被吹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高分而思维活跃、多才多艺的鲜活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