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8:30 新华网
  大西北,我国六大区域中面积最广阔的一方,国土面积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却只占全国的7.23%,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最低只有7.18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袤的大西北似乎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然而,日前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上公布的《西北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却惊人地显示:西北地区人口与环境、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极不平衡,生态环境严重超载,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青海省的三江源头,草场因不堪重负而退化严重。

  发人深思的是,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养活了13亿人口,而占去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西北地区,承载了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却已不堪重负。并且,建国以来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居全国区域首位,这令人不禁要问: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更多的人?

  版权说明:

  大西北: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却高于全国

  在人们的脑海中,大西北似乎就是由高耸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独持的民族风情构成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翻开地图,在西北这一区域,映入人们眼帘更多的是象征黄土高原、高海拔和荒漠化的大片黄褐色。

  资料显示,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09.9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因为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且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这里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特征:在无水的大面积沙漠、戈壁、寒漠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极少有人或无人居住;而另一方面,在有水的地方,如沿江河流域形成的以灌溉农业为主的新疆绿洲、以及青海、甘肃的河谷平原等,只要适宜生存就有人居住,而且都是人口高度聚集区:青海68%的人口聚居在西宁及海东地区等仅占全省面积2.8%的河谷地带,即使毗邻中部地区的陕西,60%到70%的人口也高度集中在关中地区。在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已经达到了175.34人/平方公里。

  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说,由于西北地区在指标上被不适宜生存的巨大面积所掩盖而总体上呈现地广人稀,截止2000年,西北地区每平方公里仅30人的人口密度还不足全国的四分之一,最低的青海只有7.18人,和西北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比,相差近24倍多。但如果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面积扣除,人口密度就要大大高于全国。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宁夏贫困山区的某所学校内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张维庆说,人口空间分布的极不均衡及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使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受到诸多限制。2000年,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只有30.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城市整体功能弱,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推进难度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版权说明:

  2010年,西北将缺水65亿立方米

  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匮乏是人与资源之间第一位的矛盾,西北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说。

  马力指出,西北是亚洲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这一区域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源于西北地区,中国45%的人口均收益于此。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江河源头水量逐年减少。以黄河为例,源头水量减少已经致使下游断流问题加重,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直接影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然而,如今的长江源头却出现了住在源头买水喝的窘相。

  在长江源头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每天从上午十点开始,一辆辆拉满水的拖拉机就缓缓行进在街头。每当这时,县城里的居民就纷纷拿出水桶等候在家门口,准备买水。而在县城外,枯干的水井则比比皆是,这是记者在人们所向往的长江源头看到的真实一幕。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地处长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住在源头没水吃,当地居民正在买水。

  马力介绍,西北地区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只占全国的5.8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的4/5,西北地区只有39.2%的农村人口能饮用到自来水。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匀,蓄水能力差,水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畜饮水甚至发生困难,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极不平衡。

  据预测,到2010年,西北地区将缺水65亿立方米。

  和水资源状况一样,西北耕地资源极度匮乏,盐渍化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质化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人均可灌溉耕地面积也只有0.06公顷。

  版权说明:

  美丽的三江源不堪重负……

  在西北辽阔而干旱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汇聚的区域,是西北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有着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有雪豹、黑颈鹤、藏羚羊、白唇鹿等51种国家一、二类珍稀动物,有80多种优良牧草和1200多种野生植物,是地球气候、环境信息变化最敏感的载体,是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最忠实的记录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试金石。

  2004年7月,一批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收起了帐篷,卖掉了牛羊,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世居的牧场,三江源开始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大移民。为了5年后将三江源核心区重新恢复成为无人区,从这历史一刻开始,将有4万多名牧民从三江源地区迁出。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城,从三江源核心区迁出的牧民站在自己的新居前。

  透视这项史无前例的生态移民工程,有两个数字让人们不得不关注--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却已经处于人口超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江源区每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还养不活2个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封志明认为,这种简单的人口和土地比也许不能完全说明人口超载的问题,他举例说,西北地区现在内部差异很大,比如说在陕北地区,人口已经明显超载,然而在陕西的其它地区,人口承载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三江源地区由于要强调它的生态功能,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承载量。

  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三江源地区所属的玉树州和果洛州有13万人,经过半个多世纪,2003年,这一数字增长了近5倍,上升到61万。人口数量剧增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让三江源不堪重负。

  三江源地区目前的生态现实是,鼠害猖獗,沙漠化加剧,草牧场日趋萎缩。由此带来的是经济损失严重,生态效益遭受重创,三江源区人的生产生活陷入困境。

  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面积已经占到了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至46%。

  沙漠化加剧,沙化土地每年向黄河、长江输送1亿多吨泥沙。

  藏羚羊由原来的10万余只下降到5万只,雪豹难觅踪影,马麝濒临灭绝。

  过渡放牧的草场植物种类由80多种降至10种左右,生物多样性大幅萎缩。

  三江源植被正在呈现高寒草甸向退化高寒草甸到荒漠化的演替。

  三江源美丽的原生态景观正在破碎……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地处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原有的4077个湖泊已有近一半干涸

  三江源--大西北生态环境严重超载、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显微镜。

  版权说明:

  2015年西北地区人口将突破一亿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指出,虽然西北地区总人口只有9000多万,但人口增长率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总人口在全国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张维庆介绍,建国以来,西北地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人口快速增长期。1949-1982年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25.96‰,高出全国同期水平37.6个百分点。1982-1999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年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人口增长速度仍高出全国同期水平14.6个百分点。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导致西北人口在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1982年西北人口占全国的6.88%,到2003年,已上升到7.23%。按目前生育水平估计,2015年人口总量将突破1亿。

  在人口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高仍然深度困扰着西北发展。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说,西北地区贫困人口发生率、返贫率呈双高特征,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与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西北地区的贫困人口总量持续减少,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然而,贫困人口所占比重仍相对较高,在全国592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中,西北地区就占了143个,比重高达24.16%;贫困发生率也高达10以上,到2003年底,甘肃、陕西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仍在100万以上,低收入人口高达300万左右,还未完全摆脱贫困多生的人口陷阱。
大西北:三分之一的国土如何养活的人?(组图)

  因为校园无水,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一所中学的学生必须要从校外抬水。

  相对于中国的其它地区,贫穷落后的西北,每一步发展都是在克服了历史、社会积淀的困难和曲折后完成的。面对人口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严峻现实,历史已经不允许西北再有欠帐。

  人口总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西北人口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新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显现出可喜的成效,然而,人口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生育控制,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系统社会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区域与全局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如何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让中国的西北角真正展现出与其广袤的地域相称的胸怀,是中国和世界的课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