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麦莎”预报不准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8:49 沈阳今报

  马龙生

  9日7时,“麦莎”移出北京,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向各区县下发解除防汛戒备状态的通知。而围绕“麦莎”缘何比预报晚到十几个小时且并未成灾的疑问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对此,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坦言,缺乏台风预报经验是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8月10日《京华时报》)

  从图片上的憔悴面容也不难看出,郭虎和他的同事承担了巨大压力。北京是个内陆城市,台风袭击本来就少,检验预报能力的机会自然也少。我们相信郭虎是坦诚的,相信他们为这次的台风预报尽了最大努力。

  然而,另外一个现实同样不容忽视,京郊4万人待命转移,1000辆公交救援客车紧急待命,调整成立72个防汛指挥部,全市动员防汛抢险队伍30万人,其中驻京部队3.5万人,专业抢险队伍100多支……但是,所有这一切,在失准的灾害预报面前,全部成了“无用功”。有媒体评论认为,在气象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的情况下,启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时,政府把问题估计更严重些、准备更充分些、预案制订更完备些,是一种必须的“矫枉过正”。从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角度说,这样的观点当然正确。

  但是,气象预报的准确程度与气象科技水平直接相关,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气象科技上投入更多资源,使其走在世界前列,在大幅提高预报准确性的保障下,减少防灾中的“矫枉过正”呢?

  笔者以为,政府重视气象科技,应该体现在充分尊重此项科技规律的前提下,以足够的热情与精力,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营造科研氛围,建立科研队伍,促进气象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能力的转化。此外,气象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料用于研究,气象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气象科技不应该神秘化。专业人士应通过一定的媒介,多做科普工作,多培养一些气象“发烧友”,有了这样从专业到民间的多重积极性,收获回报只是时间问题。

  几乎与“麦莎”肆虐同时,奥运气象网站在北京开通。三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是8月8日。不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气象科技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政府不得不以一次次的“矫枉过正”来应对预报不准,那就该是一种怎样尴尬的局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