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的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9:13 南方日报 | |||||||||
城市建筑美学 谭元亨 诸多建筑符号的掺糅,顾此失彼,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于是,今日的城市便陷入了失语状态,想表达这,又要表达那,结果是什么也讲不出来了。
近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文中讲到:上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外滩、南京路,乃至淮海路上的近代建筑群,它们之间的协调、和谐是当代中国城市许多建筑群所无法比拟的,而广州,则是沙面的建筑群,以及原十三行的建筑群,同是近代建筑,虽然修建的年代不同,或明末、或清初,乃至清末民初,可它们的造型、体量、色彩与风格,也各有不少的差异,但是,在整体的视觉印象上,却仍是统一与有序的,变化中有不变,不显得突兀与唐突。可以说,其建筑语言是统一的、流畅的。 这里姑且不去追述中国的古建筑群。 究其底里,当是它们具有若干共通的建筑符号元素,有西式的,也有中西合璧以顺应地域环境变化的,因此,无论是外滩还是沙面,其建筑群都成为一个相应标志。 那么,与外滩相对照的浦东陆家嘴新建的高层建筑群,与沙面相比较的珠江两岸的新高层建筑住宅群,又是怎样呢? 此前一篇,已讲到陆家嘴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卡通化”了,而其高层建筑,很现代、很时髦,形态各大异,甚至独特,却找不到它们之间彼此共通的建筑语言。东方明珠也罢,金茂大厦也罢,高是高矣,可在这一群体当中,它们并没有被突出,当然更谈不上“众星捧月”的和谐,或“主次分明”的协调,而是各弹各的调,各抢各的风头,缺乏有机共存的“机制”。谁也无法概括它们的建筑“用语”。 同样,珠江两岸,当然也不乏如星海音乐厅这样的精品建筑。但是,从总体上看,只能用“杂乱无章”四字来形容。有的建筑,似立起来的大鳖,欲伸出四爪扑向江面;有的建筑,又加上或红或绿的圆锥体顶部,乍一看,就似儿童游乐园,使之更显卡通化;有的建筑,就似画在纸上的一样,连立体感都丧失掉了。珠江夜游,欣赏的只是灯火而已……坦率地说,两岸的漫画化,确确实实是对失语城市的无情讽嘲,我们究竟要对今天说些什么? 我们说外滩、沙面等近代建筑是“万国建筑博览会”,它们将西方的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装饰派风格、摩天楼形式,一直过渡到中西合璧,这也许有个自然形成与发展过程,但不排除城市建设者一定的匠心。可今天,急匆匆、一哄而上的那么多当代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又曾几何时有过整体观念,有过深思熟虑?谁都想当主角,也就没了主角;都想成为中心,也就没了中心;都要“吸引眼球”,却令眼球无所适从。于是,城市在失语状态下愈加不可自拔,十个哑巴九个急性子,唔唔呀呀也就什么也说不清了。 失语是在历史的连续过程中的断裂。 失语更是城市的空间关系中的缺损。 无论上海,还是广州,以及别的什么地方、城市,我们都不难看到,城市的失语状态,在于缺乏城市现代建筑中所需建树的整体观念,只顾自身单体建筑形式上哗众取宠、孤芳自赏,而不顾整个环境的和谐、协调。 的确,任何建筑,尤其是城市建筑,不会是孤立存在的,不仅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街区、建筑与广场,而且,还与河流、山野乃至朝向,都有密切的联系,有序的变化,如我们讲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一样,要有始有终、有起有伏、有主有次、有形有款,乃至有声有色,通过这样讲究结构、讲究韵律、讲究节奏、讲究交互、讲究色调,总而言之,如同交响乐一般,通过多声部及不同旋律之组合,方可完成一部浑然一体的宏伟乐章。任何一个声部的失控,都会造成建筑视觉形象的巨大损害,且会让城市陷于失语。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