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怎么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9:4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 |||||||||
陈阳 今天,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好日子。这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虽不如西方的情人节火爆,却凭着几千年的文明内涵得到关注。据称,今天武夷山要召开一个论坛,来自上海、南昌、广州、厦门、南京以及日本、丹麦、韩国等方面的著名社会学家、民俗专家将就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把
每当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临近之际,总会掀起一阵不小的舆论热潮,其中心议题不外乎:对传统节日气氛疏淡的担忧与反思,以及对比西式节日的热闹而生发的民俗“保卫”论。如今,随着“七夕”的到来,民俗文化危机意识以及复兴高调又开始大行其道,似乎节日法定化是一条振兴之路,有了它坚定的制度支撑,其他细节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事情真是这么简单吗?近年来,一些舶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制度支撑和保障,但其星火燎原之势,几乎不可遏止。很显然,从文化层面看,一个节日的繁荣与兴盛,与制度化背景并无直接联系。某些民俗专家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过多投向节日法定化这一带有强制意味的路径,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和功利的文化心理作祟。 冷静观之,一些西方舶来节日在中国民间如此盛行,除了受惠于其较强大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有着定位清晰、指向鲜明、含蕴隽永的节日文化内涵。而反观我国的一些传统民俗节日,要么主题太过严肃而宏阔,要么失之空泛而游离,以“七夕”节为例,按照意蕴和指向分类,它本应是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但是很遗憾,中国文化传统中过于注重境界和美学经营的沉淀性因素,有意无意将其导向了虚渺、超脱和纯艺术性的方向。而西方民俗节日,却是从定位之初便直抒胸臆、直奔主题,当痴男倩女们相偎相依,用玫瑰、巧克力烘托情感氛围时,“七夕节”,这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留给了人们什么样的爱情道具,是喜鹊还是沧桑古老的歌令? 如是观之,“七夕节”的复兴和深入人心,决不是靠纳入法定化程序便能一蹴而就的,民俗的精神之魂在民间,在民意洪流之中,它理应回归到大众层面的务实考量,而非学术务虚茶话会。(见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