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开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9:48 宁夏日报 | |||||||||
据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占南京,此后6个星期的屠城,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留下了斑斑血证,印记在人类文明史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为期20天,免费向公众开放,文物展品中80%以上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触目惊心,300000! 步入展厅,祭台前的墙上“遇难者:300000”大字赫然醒目。参观者纷纷献上菊花,
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这次展览是对那场浩劫的真实记录,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南京大屠杀对于历史是一段苦难历程的记忆;对于未来,它是一部刻骨铭心的教材。我们要通过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回顾,铭记教训,认清使命,更好地珍惜和平与生命,全力投入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征程。许多史料来自国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此次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地展出了大量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物。他说,目前纪念馆已收藏记录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各类历史照片和文物2000多件,史料1万多份,但由于空间所限,很多珍贵的文物史料未能与公众见面。此次展览名为史实展,就是要集中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为此,纪念馆精选了700多件珍贵文物参展,其中80%以上从未公开展示过。 记者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有的是在国内征集到的,还有的是近年来专门组织专家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丹麦等海外征集到的,如在美国征集到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有关档案及照片,以及日本友人提供的侵华日军的证言证词,均真实地反映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对日本战犯正义审判的权威性。死里逃生夏淑琴 陈列的展品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的摄影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架摄影机曾真实记录了南京城南门东新路口5号两家平民惨遭杀害的情景,其中当时年仅8岁的夏淑琴死里逃生得以幸存。 “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闯入我家,父母亲、姐妹、外公、外婆都被杀害,一家9口人只剩下我和4岁的小妹妹。我脊背也被日本兵戳了一刀,胳膊上又挨了两刀,至今还留着伤疤。”谈及那场灾难,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夏淑琴悲愤难抑。“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孩子,也是历史的见证人。” 参观者川流不息。他们用笔、照相机、摄像机记录着展览。日本女教师的愿望 日本铭心会访中团团长、小学教师松冈环女士多年来走访了180多名大屠杀中的幸存者和参加侵华战争的250多名日本老兵,收集日军使用过的军帽、军衣、战争勋章、照片以及由日本老兵亲手绘制的当时在长江边屠杀南京军民的路线图等证物。 松冈环说:“作为一名日本的小学教师,我想要让孩子们正确认识日中历史,必须到中国求证。我有责任将真相告诉学生。”历史记录: 屠城30万 从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短短六个星期中,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屠杀了30万以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 日本战俘、原侵华日军第二碇泊场司令部部员太田寿男少佐的供词:第二碇泊场司令部共处理尸体约10万具,其中濒死者约2100名。加上其他日军在南京的部队处理的5万具,共处理15万具。这些尸体中,中国士兵约3万名,其余都是平民,男女老幼都有。 因不忍目睹遇难同胞尸体横陈的惨状,当年参与收埋尸体的社会慈善团体有崇善堂、同善堂、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共掩埋尸体达18.5万余具。伪政权及私人掩埋尸体4万多具。此外,日军为掩盖其罪行,采用纵火焚尸、抛尸长江等办法,毁尸灭迹达15万多具。 1946年1月19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11个国家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专案审理的判决书认定:“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没有将日军所烧弃的尸体、或投入长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的人们计算在内。……在日军占领南京的最初的一个月内,市内就发生了2万多起强奸轮奸暴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侵华日军在南京屠城30万,这是铁的事实,不容任何人篡改!”(据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新闻背景: “南京大屠杀”最早出自《纽约时报》 对史学界而言,“南京大屠杀”一词已成为专业术语而被广泛应用。那么,谁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这个词呢?据考证,是美国《纽约时报》在1937年12月18日最先使用,而撰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名叫德丁,当时他留在南京。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西迁,大多数西方人士纷纷撤离南京。12月9日,日本当局向所有驻华大使馆发出要求,要求一切外国人立即离开南京。但是,20多名西方人士勇敢地留了下来,其中包括5名美国记者。他们是《纽约时报》的德丁、《芝加哥每日新闻》的司迪尔、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尔、路透社的史密斯及美国派拉蒙公司的门肯。这些美国记者留在南京的目的就是要报道日本人占领南京的情况。 德丁来自美国休斯顿,时年29岁。他以帮助货船清洗甲板和胶轮,交换到中国的船票。到达上海后,先在英文《大陆报》任编辑,不久到《纽约时报》工作。1937年8月底,为了采访有关日军侵华战争的新闻,他买了一部轿车,开往南京。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德丁在南京看到一幕幕日军的暴行。 12月14日,德丁驱车想去上海,但到句容时立即被日军挡了回来。后来德丁立即去找美军“瓦胡号”的无线电发报员,要求拍发新闻,但被拒绝了,理由是违反规定。而同时登上“瓦胡号”的司迪尔,却以“日军杀人盈万”为题,在船上将采自南京的消息拍发给《芝加哥每日新闻》,由于时差的原因,该报在12月15日刊登了他的报道,司迪尔成了报道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人。 直到12月17日,“瓦胡号”到达上海后,德丁拍发出他的新闻稿。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他的报道———《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俘虏全遭杀害;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扩大”》,《纽约时报》实际上成为“南京大屠杀”一词的最先使用者。 (作者,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馆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 副会长研究员2005年7月28日)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