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农民解读文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9:48 宁夏日报 | |||||||||
好儿郎袁武:敢为人先吃螃蟹 提起袁武的名字,冯庄乡小湾村的父老乡亲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孝顺老人、乐于助人、为人厚道、遵规守纪、明礼诚信…… 他,今年27岁,兄弟三人均已结婚成家,一家和睦相处,日子过的很红火。这些,与
袁武爱学习、爱科学、有魄力。在小湾村那个信息闭塞的穷乡僻壤,他第一个掏钱买手机,第一个安装无线电话,争取“村村通”电话工程,动员有能力的村民及周边村民安装无线电话,架起致富信息沟通桥梁。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全村共安装无线电话31台,周边村安装35台,使该村成为冯庄乡通电话最多的村。 “咱老百姓靠的是双手,人穷志不短,外出打工赚钱学技术就是一条好出路。”这铿锵有力的语言,就出自他的口。在他的带领下,小湾村连续几年劳务输出100人以上,年创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大多数村民依靠外出打工实现了脱贫,盖起了砖房,买了彩电、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好婆婆李维兰:引领儿媳当模范 冯庄乡茨湾村流传着一首歌谣:“茨湾有个石家湾,湾里有个李维兰;李维兰,真能干,率领儿媳当模范;奔小康,变观念,支持丈夫干工作;孝敬公婆传美德,关爱儿孙不一般;移风易俗走在前,勤俭持家人人赞。”这些朴实的语言,折射出李维兰的不平凡之处。 李维兰的丈夫吕志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把家庭重担全部压在自己肩上。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3个儿媳和6个孙子和孙女。即使如此,李维兰用她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 几年前,3个儿子先后成家,她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娶一个媳妇安一个家,而是把一家人团结调动起来,一起过日子。人常说:“家和万事兴。”起初,儿媳们都各自打着小算盘。儿子经常睡懒觉,媳妇经常回娘家,逛亲戚,对家事不闻不问。她看在眼里,对症下药,实行家庭“农活承包责任制”,多劳有奖,少劳则罚,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 她引导儿子儿媳走发展多种经营路子,既让儿子走出去,又把科技引进来;既抓好粮食生产,又发展畜牧养殖业。她的大儿子心灵手巧,通过外出务工学了一门砖瓦工手艺,在外搞建筑当技术员,一年收入8000多元。二儿子学驾驶,她东挪西借买了一辆东风牌汽车,不到3年时间便还清了债务。3儿子是个种田能手,他便为其买了一辆四轮拖拉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随后,她让丈夫盖起了暖棚,购进了3头优良品种乳牛,她亲自带领3个儿媳精心喂养。为了养牛,她在自己的闲散地里种了10亩紫花苜蓿,就此一项年均收入6000多元。由于她的示范带动,该村已建起暖棚150栋,牛的存栏量达到了130头。 李维兰不但是个当家能手,而且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好婆婆、好奶奶、好媳妇。不管哪个媳妇头疼脑热,她都能亲自买药请医生,为媳妇煎药送饭。孙子孙女上学,她天天坚持接送,从不间断。她家有年近八旬的父母,多病卧床,她亲自为其烧炕、做饭、喂药。好公公马启龙:老来充电绘蓝图 新集乡上马洼村村民马启龙老汉今年62岁,花甲之年的他并未闲着。自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马启龙老汉第一个将自家24亩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草工程。 走上种草路后,马启龙又有了发展养殖业的新想法。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儿子儿媳时,他们都举手赞成用积蓄购进了基础母牛,盖起了5间标准化牛棚,参加县上组织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不耻下问,学习疫病防治以及育肥、饲草加工等。但凡县乡举办科技培训班,他第一个到场。如今,他成了村上懂饲养、善管理的“土专家”:养牛5头,羊5只,谁家的牛有病或下牛犊,都请他来瞧瞧,他从不推辞。 儿媳们常说:“公公最理解子女,最关心媳妇,每当逢斋过节,他都拿出钱为儿媳买礼品,看望亲家。大儿子分家时,马老汉召集一家人为大儿子盖起了3间房子,配套灶房盖牛棚,一个院大窗明的新家落成了。马老汉的公平、爱家之情感动了儿媳和左邻右舍。马老汉分家不分心的做法,在村里传为佳话。 “凡事以大局为重,个人小利不计较。”村上组织修路,马启龙挽起裤角,扛起铁锹,走在前面;上山挖坑植树,他挖的质量最高,树苗栽的成活率最高;邻居有难他第一个伸出援手。今年,危房(窑)排查摸底过程中,许多群众争着要指标,马老汉看在眼里,给大伙讲政策,疏通情绪,村上的摸底工作才得以结束。好媳妇袁秀玲:勇挑重担不言悔 新集乡峁堡村有一位勤劳、孝敬老人、为人友善的农村妇女———袁秀玲,现年35岁。她以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手艺改变着家庭贫困面貌,以孝敬老人和团结左邻右舍的美德博得了群众的赞誉。 当她从一个大山沟嫁到婆家时,她忧虑不堪:家庭经济薄弱,丈夫没有致富本领,仅靠2亩土地维持生计。为此,她每天起早贪黑。结婚5年里,为及时偿还外债,丈夫外出打工。她和公公、婆婆一起劳作。精耕细作的同时,她靠自己的裁剪技术,每逢集日在布匹摊点上收布做衣服补贴家用。去年,她办起了缝纫部。女儿今年参加高考被宁大录取,大儿子已上高一,小儿子初中马上毕业。 提及她孝敬老人的点滴,方圆十里年轻媳妇都在称赞她。公公吃早点对荷包蛋“情有独钟”,无论每天早晨起床后多忙,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公公煮荷包蛋,亲自端到公公面前。去年,70多岁的公公突然患重病浑身浮肿,当时丈夫在山西打工未能赶回,她及时送公公去医院治病。在病床上,她伺前拖后直到公公康复。(本报记者苏峰)新闻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http://www.nxnet.cn)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