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感恩的心不竭不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1:34 新文化报

  19年前,一位医生给了李荣秀第二次生命;19年中,她这样教育她的学生们:“你做的一点小事也许就是别人的转机。”19年后,她求助本报帮她找到了救命恩人。而她也引发了我们帮助受恩的人寻找恩人,以了却他们久藏的心愿的活动。

  7月28日,本报推出“寻找恩人”大型公益报道,这是一次追溯往事的寻访,也是一次重温感动、慰藉心灵的旅程。14天,8位恩人成为我们寻找的目标。借助读者的热情反馈,
通过记者大海捞针式地踏访,四位恩人和受恩的人重逢了,而一位已长眠地下,还有三位仍在找寻中。

  再度紧握恩人的手,有人欣喜异常,有人热泪盈眶,有人激动不已。其实,寻找本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因此受到启示,开始向着内心寻访恩情,更寄望通过这些恩人的故事唤醒整个社会的感恩之情。寻找恩人之感动————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救活你是我应尽的义务。”7月28日,长春市绿园区某诊所,尹锡忠医生面对19年前他救活的病人李荣秀,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我这人嘴笨,不会说话,罗大姐的事谁遇到都会帮。”8月2日,中雨,马德海师傅特意从净月开发区赶到自由大路,看望还在病中的罗大姐。前几日,是他恰好救了心脏病突发的罗艳华。“对学生好是应该的,没什么可感谢。”8月4日,也曾任教多年的闫锐格外理解父亲闫得祥老师当年的心情。

  “应尽的义务”、“举手之劳”、“这点小事不足挂齿”……每位恩人都是这样回答寻访者,大概他们也没有想到10年、20年、50年前的一次看似不经意的帮助,也许救活一个人的命,也许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寻找恩人之回报————获救后成匿名恩人

  7月30日,《是他从深井救起我》刊出,但线索反馈却出奇的少。7月31日8时11分,热线响起,“小温这些年过得还好吧。”声音听起来约有60多岁,“请转告小温,王师傅一切都很好,让她放心。”老人拒绝留下姓名,还特意嘱咐,“让她不要再找了,现在有坏人,小心上当受骗。”

  昨日,51岁的温女士还在不断地拨电话,可王师傅的手机一直无法接通。她只是想亲耳听听,1976年腊月二十九,那位将她从深井中救出来的恩人,现在好吗?30年来,她始终未曾放弃对救命恩人的寻找,也让她在此后多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帮助他人。

  “帮助别人,我尽自己最大的力。”在与温女士的3次短暂接触中,她始终回避谈及这些年默默做过的善事。代理妈妈、失学儿童、小延杰、200元、300元、500元……但从不留名。寻找恩人之遗憾————感恩一定要趁早

  8月2日,长春市平泉路,64岁的王女士泪流满面。1956年5月,即将中考,她却因家贫面临辍学,德惠杨树公社中心校的闫得祥老师爬过3座山,赶了4公里路将学费、书本费送到她手中,她得以考上了初中继续上学,正是当年的5元钱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如果没有老师帮助我,让我接着读书,也许我现在就是个农妇。”回想过去,她很感慨。因为经过自身努力被破格提拔,退休前她已是某研究所的中层干部。

  8月3日,《当年这5元钱改变了我一生》刊出后,线索不断汇集。德惠四中、杨树乡政府、闫老师的侄子闫凤鸣、学生……一一查找过后,闫老师依然毫无音讯。8月4日,“父亲是今年正月二十二去的,人年纪大了,心脏也不好。”闫老师的大儿子、57岁的闫锐向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人到老了才感恩得厉害。”话刚出口,王女士已是泪水簌簌。她曾说过,只想拉着闫老师的手,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的好日子,慢慢讲起一生的故事。而今,81岁的闫老师已安睡在德惠102线公路旁的公墓里。永远的恩师只能成为心底永远的纪念,也成为今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寻找恩人”过程中,8位寻访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等到生活好了再报答是普遍的想法。然而,感恩一定要趁早,10年、30年、50年以后,随着时光推移、生活变故、人世变迁,很可能无处寻找恩人。寻找恩人之热情————71条线索推动寻访历程

  “你们要找的马师傅我认识,常在净月这边修车。”“武如意是一汽解放公司的职工,他家住在……”“孙旭在双阳,结了婚有了孩子,生活挺幸福。”……一条条线索从四面八方涌来,渐渐拼接出完整脉络,使得寻找范围逐渐缩小,目标越来越明确。

  为期14天的寻找活动,本报共收到71条线索反馈,“尹大夫那可是做好事,咱得帮着找。”拨通电话,读者都是如此热心。正是有了热心读者提供的翔实而准确的讯息,才使得最终帮助寻找者实现感恩的夙愿。寻找恩人之尴尬————相见成了困难的事

  每一次寻找,我们都力求见到寻访者本人,听他们细述当年情形,只有时间翔实、细节完备才能提高找到恩人的几率。

  寻访过程中,也有一些始料未及的尴尬。“不好意思,我突然要出差,人先不找了。”离约好的见面时间还差一小时,寻访者打来电话,寥寥数语,匆匆挂断。当费尽周折、辗转数人、终于找到恩人,记者在第一时间告知消息时,寻访者远非想像中激动。

  时隔多年,茫茫人海,恩人终于找到了,却不知为何原因,一些寻访者满怀感激的目光不见了,迫切的心情也没有了。如今,恩人近在眼前,相见却成困难。寻找恩人之感受————向着内心寻找恩情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采访中,王女士一直念叨着这句话,这也是每一位寻访者都怀有的信念。曾有媒体报道,今年8月,“学会感恩”首度写入上海市《中学生守则》,旨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父母、师长和社会心怀感激,而西方亦有一年一度的感恩节,以节日的形式汇聚感念之情。

  寻访中,如何感恩成为读者讨论的话题。受恩的人可以回报恩人,受恩的人也可以回报社会。温女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30年来,她始终未曾放弃对救命恩人的找寻,然而她没有只停留在寻找上。30年中,她尽自己最大的力,帮助别人,默默做了不计其数的善事。

  虽然此次本报《寻找恩人》大型公益活动已暂告段落,但我们相信感恩的心不会停止,感念之情还在涌动。正是有了每一个心存善念的人、有了每一次不求回报地出手相助,才汇聚起越来越多的爱和温暖。本报记者黄烜(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