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清明上河图》顶尖展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2:18 新闻晚报 | |||||||||
“如果这次拍卖不成功,只能说明中国的企业家还不够成熟,魄力还不够。”昨天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马重芳对记者说。 今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将首次把宋代著名长卷《清明上河图》对外展出,而展出所使用的技术设备费用来源,是通过拍卖冠名权获得的。这种文物保护民间出资的运作方式,在故宫建院80年以来还是首次。
“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传统,就是杜绝商业资金的介入,但这次的运作无疑使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迈进了一大步。”马重芳告诉记者。 它比早产的婴儿还娇贵 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主任胡建中仍忘不了两年前《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展览时的盛况,半夜就有市民到展馆前排队,等到展出时,观众队伍已把展馆绕了好几圈,由于展期很短,在展览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有参观者陆续从国外坐飞机赶到。 马重芳告诉记者,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它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神品”。但这样的“神品”,自从被收入故宫那天起,就被故宫“雪藏”了。 “你想想,就这一卷绢,1000年下来,经光照、氧化、细菌侵蚀,它比一个早产婴儿还娇贵,整天放在育婴箱里都不行。”对于马重芳来说,保存《清明上河图》的难度不亚于制造一架航天飞机。 保存的难度来自多方面 保存《清明上河图》的难度来自多方面。 故宫博物院为砖木结构,密封差,且房屋本身就是文物,无法进行结构改造,各种恒温恒湿设备无法使用,“连布条电线都是难题,更甭提把几吨重的设备搬进去了,无法和国外用重金购建的恒温恒湿博物馆相比。” 北京的气候条件也是文物保护的难题,“按照国际标准,文物保护的最佳湿度是55%,最佳温度是18℃,但北京的空气湿度只能达到25%,温度则是四季多变,把文物拿出来展览,等于慢性自杀。”马重芳说。 20年长眠绝密“地宫” 为了伺候好这个“大花瓶”,故宫特意制造了地下库房,在这个“绝密”的宝库里,制造了天然的恒温恒湿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边建边往里面存放文物,到现在二期工程已完工,上下有好几层。” 在这个“地宫”里,《清明上河图》作为第一批重点保护对象,被请了进去。在这20年里,除了在上海和沈阳的两次展出外,还定期拿到通风环境中晾晒一下,其他时间就一直在地下库房中“雪藏”着。 “即使那两次展出,也不是彻底地展出,只是局部。”胡建中告诉记者,《清明上河图》拿到上海展出那次,画确实是真迹,运输用的是专列,但展出的只是约5米长的“画心”部分,更珍贵的题跋及文字只能卷起来,而且,那次展出难以做到恒温恒湿无氧,再加上光照,《清明上河图》受了很多罪。 保存“国宝”用上航天技术 今年初,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将《清明上河图》展示柜的研发工作交给了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由马重芳教授负责。 “难不难?说老实话,确实难。”马重芳掰着手指头给记者讲,按照设计要求,柜子的要求几近苛刻。首先要能够让16米的《清明上河图》在里面完全展开,还要有足够的空间透气。其次,里面的温度要恒定在18℃,最大波动是2℃;湿度是55%,最大波动是5%。第三,氧气含量必须低于0.5%,没有波动范围。第四,里面必须充满惰性气体。 “还有更要命的。”马重芳告诉记者,按照故宫的传统,每天下午6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故宫博物院全线拉闸停电,这也是给文物修“地宫”的原因。 因此,保存《清明上河图》的展柜还有个硬要求,即使没有电,也照样要工作。“这里一共用了8项专利技术,现在进行热处理,用的是制造火箭的技术,在制造火箭的工厂里进行绝密加工。”马重芳说。 为了减少光照对文物的损坏和节约电能,展柜中的电器元件、电缆均不进入展柜密封舱内,它们都是通过光纤或光导管将光线传输到文物柜内,保证展柜的气体质量和文物的绝对安全,而且用光导管技术保护文物,是世界上首例,目前正在申请专利。” 展柜的湿度控制系统、蓄热储能系统、惰性气体密封系统、热泵与温度控制系统、画卷取放系统、照明防紫外系统、自动控制显示系统、安全防盗系统,创造了八个世界第一。 民间资本涉足文物保护 “80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从来就没有民间资本参与过。”马重芳的祖父马衡1930年到1952年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国民党撤退过程中,他负责把24000箱故宫博物院内藏品向后方运输,这么庞大的工程也没有向人要过一分钱。 在这次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委托协议中,特别注明了一个细节,故宫博物院允许北京工业大学公开拍卖《清明上河图》展柜的冠名权,时间是5年。届时,每个来参观的游客都可以在展柜的一端看到这个赞助企业的名字。 “只是在一端,在‘《清明上河图》展柜’上加上企业的名字。”对此,胡建中说得很谨慎,但他也告诉记者,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80年以来是首次。 “中国人都只知道《蒙娜丽莎》,我们很少把《清明上河图》拿出来展示,它知名度当然没有动辄就环球巡展的《蒙娜丽莎》大了。”胡建中说:“中国现在强大了,在文化事业上就有体现。我们把冠名权拿出来拍卖,就是因为知道会有企业来买,如往前推10年,能不能拍卖出去我都不敢保证。” 据负责此次冠名权拍卖的北京盛世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宗杰介绍,《蒙娜丽莎》保护系统的研发费用是5000万人民币,但马重芳估算,就中国的物价来看,《清明上河图》的研发费用不会超过1000万人民币。 “民间资本参与文物保护,这对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是个进步。”马重芳对记者说。 新闻名词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 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名“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作者:李宁源北京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