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观察:听证会遭“冷遇”是意外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09:0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据8月10日新华社报道,日前在重庆举行的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遭遇意外尴尬———近半数听证代表缺席,邀请的25名听证代表仅有14名到场。一些代表向记者反映,主办方除书面通知外,没有和代表直接联系过,更没有通过电话确定代表“是否能参加”,加上以往听证会的结果往往是“逢听必涨”,代表们认为“可来可不来,来了也白来”。

  博物馆门票定价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听证,本来是尊重民意的好事,然而,受邀代表
对这番好意却不买账,甚至选择了“罢听”。我以为,除了会议组织程序中的问题之外,代表们担心的“来了也白来”,是其关键原因。

  我相信,代表着公众利益的听证代表,他们何尝不希望通过听证会来有效维护公众的消费利益?可问题是,重庆的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原本就偏高,还要搞出个“馆中馆”,收取“三重门票”。对这种行为,早就是反对者众。而物价部门公布的门票价格方案,仍按申请方的“既定方针”出台。这不能不让代表们怀疑,这场价格听证会最终能够逃脱“逢听必涨”的命运吗?

  据笔者对各地价格听证活动观察,大多数的社会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每听必涨”、“走走过场”、“自说自话”。

  所谓“每听必涨”,即只要召开听证会,往往就是讨论涨价,我还没发现有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召开降价听证会的,这也难怪有人将现在的听证会视为“涨价通报会”的代名词。所谓“走走过场”,就是一些地方的物价部门事先就按价格申请方的意愿,制定出了一个涨价标准,仅仅是到时候在听证会上“宣布宣布”而已。所谓“自说自话”,是指一些价格听证会的受邀代表多是“自家人”,于是在听证会上,对事前准备好的“既定价格”肯定声音很高,为数较少的“民意代表”反对涨价的声音相对微弱,最终被视为少数意见而被压倒。

  依我看,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遭遇“冷场”的尴尬,并不是种偶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群众对一些地方听证制度的信任危机。笔者甚至以为,近半数的听证代表缺席听证会,并非是简单的消极“弃权”,而是对目前听证制度不尽完善的一种无声抗议。至少,它反映了部分群众对听证会能有多大意义持有怀疑,而缺席、“罢听”则表达了某种情绪。

  实际上,仅就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遭遇代表“冷遇”这件事来说,它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有关方面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尽快完善听证会制度,如受邀代表的组成结构如何能安排得更合理、更广泛地代表民意,如何让价格申请方要求涨价的理由及其价格成本的核算更有可信性,等等,应该把每一场听证会都开成充分听取群众声音和切实维护公众利益的协商会。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